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正处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深化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对于经济新常态概念的理解关系着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十三五期间我国正处于集中落实“四个全面”的布局之中。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就需要将解决贫困问题提到更优先的位置上来。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贫困人口超过了8000万,扶贫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从目前我国的扶贫机制上来说,还存在着贫困户识别不准确,扶贫项目不精准,扶贫效果不显著的问题,使得扶贫工作现阶段的效果大打折扣,浪费了扶贫资源,扶贫的可持续性较低。四川雷波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扶贫开发,通过将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扶贫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贫困户家底不清、扶贫政策针对性不强、扶贫项目指向不准、扶贫资金使用不充分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四川省四川雷波县贫困居民25万人,但实际可能远远不止25万,这个数据是国家统计局依据7.40万户住户抽样数据算出来的,这个数据对于贫困居民规模的研究和贫困发展趋势的分析来讲不是很科学,同时还存在具体的贫困识别中“谁是贫困户”“什么是致贫原因”“如何采取针对性帮扶”等问题。目前在雷波县贫困地区开展的“精准扶贫”已成为雷波县和四川省扶贫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精准扶贫相关概念进行了基础性的阐述。厘清了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机制等基本概念,结合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四川雷波县扶贫工作的进展和经验教训,为后续精准扶贫模式探讨构建了基础框架。重点论述了雷波县扶贫工作的历史脉络和制约因素。以往开展扶贫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有识别机制不健全,帮扶机制不合理,产业扶贫资金不足,扶贫资源难以整合以及扶贫的可持续性较差等。究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扶贫工作缺乏连续性、扶贫项目缺乏针对性、扶贫对象观念落后以及现有扶贫制度的存在制度性缺陷。着力探讨供给侧改革下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着重从扶贫对象识别机制、扶贫项目选择、扶贫资金筹措等几方面加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