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人口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人口素质正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瓶颈。近年来,我国人口综合素质取得了很大提高,15岁以上劳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9年以上,有知识、有技能的年轻一代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大军的主体,除此之外,各项卫生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201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8岁,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位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但是,人口素质的高低是由人的生理条件、自然地理环境还有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共同决定的。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差异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在人口综合素质,如健康状况、科学文化水平、劳动力技能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并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移,这种区域间不平衡、不协调的弊端逐渐显现,给我国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带来严重阻碍。基于此,本文充分挖掘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人口综合素质进行打分评价,得出了基本结论:人口综合素质在空间上大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并且10年来取得了明显提高,各地人口综合素质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研究发现,区位条件不同是造成人口素质差距的首要原因;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同生产方式和风俗文化是制约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发展的历史根源;经济发展是影响人口综合素质的根本原因;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影响人口文化和健康素质提升的直接因素。同时,近年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也促使我国各省、各地区之间的人口综合素质差异的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