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土中静压单桩及其桩侧注浆模型试验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wodeki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力压桩法因其无噪音、无振动、施工速度快、桩身质量可靠,在我国软土地区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中较为广泛地得到应用。近年来,随着在北方地区推广应用中,发现静压桩很难穿越河湖交互沉积相中的中等厚度砂层和硬土层。压桩力小时,桩压不下去;增大压桩力,桩身很容易被折断。采用目前常用的辅助沉桩方法如水冲法和掏土法,又降低了静压桩的挤密效果。当桩端进入砂层持力层时,因砂层的“强化”和“松弛”效应,加压使端阻力提高,卸载后,端阻力则随之降低,这带来承载力不稳定和施工质量不易控制两大问题。有时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改用钻孔灌注桩和后压浆灌注桩,但灌注桩在砂土地层中也不易钻进,常出现卡钻、掉钻、孔壁不易保持,容易塌孔,给灌注桩造成缩径、夹泥、离析、断桩等病害,使桩身质量无法保证。而且最主要的是灌注桩在成孔过程中,不仅无挤土效应,而且无法消除砂土液化和黄土的湿陷性。后压浆灌注桩虽然可以消除灌注桩的桩底沉渣隐患,提高灌注桩的承载力和满足变形,但灌注桩的实际承载力远低于桩身本身的设计承载力,造成巨大的浪费。鉴于此,想到同步注浆静压预制桩沉桩方法,它属于建筑领域预制桩沉桩施工技术。主要技术特征是:预先配置浆液,静压沉桩和注浆工艺同时操作。在压桩过程中同时在桩侧注入浆液,桩尖达到设计深度后,浆液随着桩的沉入在桩端形成注浆扩大头。这种方法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质量、克服静压桩沉桩困难的缺点。应用该方法既能减少动态摩阻力、提高压桩效率,还能提高后期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极限承载力,减小沉降。从而在保证压桩入土深度和桩身质量下,减少压桩机吨位,提高施工效率,从而扩大了静压桩的应用范围,降低工程造价。因此,本文依托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同步注浆法降低静压桩动态压桩阻力及提高承载力机理的试验研究”(项目号:2008011055),为了研究静压桩及其同步注浆法的工作机理,通过在砂土中进行的一系列模型试验,包括不同桩径、不同桩身材料、不同浆液配比、注浆与不注浆的对比,得到如下结论:1.在相同条件下,沉桩过程中进行桩侧注浆以后,压桩力和桩侧动摩阻力均比未注浆的情况有所降低。2.在相同条件下,扩大桩径和提高桩身的刚度均有利于桩基极限承载力的提高,并且能有效的减少沉降。3.在相同条件下,随着砂土恢复时间的延长,沉降随之减少,而静载时候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的极限承载力则随之增大。4.在相同条件下,随着浆液凝结时间的延长,沉降随之减小,而静载时候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的极限载力则随之增大。5.在相同条件下,注浆后相比较于未注浆的情况,沉降有明显的减少,静载时候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的极限承载力则有明显的增大。
其他文献
混凝土以其优越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及水利等众多领域之中,是目前用途最广、用量最多的一种建筑材料。其在桥梁中的应用也相当普遍,但是,由于设计、施工时的缺陷,长期使
学位
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存在着液化粉土层,工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处理,由此带来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运用生物技术解决岩土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显著的
本文立足于解决生土基粘结材料在我国农村地区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抗压强度低、拉伸粘结强度不足、干缩大、易开裂等问题,根据我国陕西地区的原状土土质类型,研究生土基材料
长短桩复合地基是土木工程界近年来在逐渐形成发展的一种新型地基处理形式。工程实践证明,这种新型复合地基在减小基础沉降,协调地基承载力与变形关系方面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
“5.12”汶川大地震使数以万计的村镇砖砌体房屋倒塌破坏,地震烈度高是原因之一,而另一重要原因则是村镇住宅房屋的抗震性能差,使得房屋在地震中不能抵抗地震力所带来的影响
既有结构的加固维修是结构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纤维布以其强度高、自重轻、耐腐蚀、适用面广、施工简便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修补加固。近十几年来,纤维
钢框架结构水平刚度相对比较弱,在地震或风荷载的作用下结构将出现破坏。为此在钢框架中引入支撑系统,增加结构的水平刚度。但现有的设计规范对钢支撑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
钢筋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结构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抗侧力结构体系,在高层住宅建筑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但是与一般剪力墙结构相比,其抗震性能较差,地震
伴随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结构越来越大型和复杂化,其健康状况也愈来愈引起业主和技术人员的重视,因此对结构的损伤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已经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研究
钢管拱桁架以其新颖的建筑造型、合理的结构特性而受到世界各国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青睐,在体育建筑、纪念性建筑、文化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