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我国粮食统购统销粮食供应体制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6vi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统购统销,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财经战线上的“三大战役”。粮食统购统销的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计划收购(简称统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简称统销);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严格管制;在中央统一管理之下,由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对粮食的管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从1953年开始实施,在我国持续的时间长达40年之久,对我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因此,回顾、研究我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确立与完善,分析这一体制建立的影响,正确认识这一制度,对于我们更好地解决目前和今后的粮食供求问题,大有裨益。本研究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料和各种报刊资料,对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形成、确立过程及其这一体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对影响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决策和体制建立的各种因素的分析、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在农村和城市的确立、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给我国各方面带来的影响等。首先,对我国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出台、实施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从理论和法律、1953年和1955年两次粮食危机、过渡时期总路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1952-1953年的粮价波动和粮食危机为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时机。为了彻底解决1952年下半年即已出现的粮食购少销多的问题,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其次,从粮食计划供应机构的建立、农村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形成和城市粮食统销制度的形成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确立及制度化。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从1953年10月出台到1955年三定制度和市镇定量供应制度的制定,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1953-1957年期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不断调整和演变,到1957年基本上形成了在农村和城镇分别以三定制度和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制度为主体,包括粮食市场管理制度、票证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虽然后来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也有所调整,但是这一制度的根本原则在1953-1957年期间就已确立下来。最后,对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户籍制度的建立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各方对这一制度的评价。粮食统购统销的实行,对于缓解当时粮食购销紧张的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稳定物价、支持工业化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还促进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是它并没有消除日益凸现的城市需求和农村需要之间的矛盾,另外还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
其他文献
该文对基于数控外圆磨床布局对非圆磨削原理和机床布局结构适应性进行分析,为圆和非圆复合型零件一次装夹磨削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东海在地缘政治上有着特殊作用。近代以来,中日东海势力范围此消彼长,不断变化。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国际海洋法、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以及海洋资源
在世界石油资源总量中稠油和沥青占到70%,常规原油只占30%。稠油的开发程度远远低于常规原油。辽河油田作为国内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其稠油业务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强大的核心
1945年底,美国政府面对中国国内形势出现的新的紧张局势,重新调整了美国对华政策。1945年12月2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美国对华政策声明,同时任命马歇尔为总统特使,前往中国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