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林由于其经营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成为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主要林种之一。但由于存在着物种选择、模式配置和林分结构不合理,导致大多数经济林水土保持效果较差。本文选择适合大英县的退耕还林(草)模式,对该区两种经济林配置模式(以下简称两种模式)进行了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通过建立坡面人工径流小区对两种模式和农耕地进行定位观测,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两种模式的林冠截留特征。同时以农耕地为对照,分析和比较了它们的土壤水分动态,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等方面的差异。重点探讨了两种模式和农耕地的产流产沙特征和养分流失情况,研究表明: 果—草模式经过几年的经营后,林下的土壤物理性质与农耕地相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0-10cm土层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1.12%、6.33%、35.98%,容重降低了4.62%,持水性能有所改善,10-20cm、20-30cm土层的容重、孔隙状况和持水性能变化较小;果—蔬模式各土层的容重、孔隙状况和持水性能与农耕地相比差异不明显。在土壤水分年动态变化方面,两种模式和农耕地无差异。 在林冠截留方面,两种模式的林冠截留随降雨的增大而增大,当达到最大值4.90mm时不在增加,其截留率随降雨的增大而不断减小,与降雨量大小成反比关系。树干茎流量亦随降雨的增大而增大,但在各次降雨的分配中占很小的比例,茎流率变化范围在1.26%~3.14%之间。两种模式的林冠在遇暴雨时截留量相对很小,对减少径流而言作用是较小的。 两种模式的年径流量及年产沙量存在差异。由于两种模式土地管理方式的不同对产流产沙特征有很大影响,果—草模式和果—蔬模式2003年、2004年、2005年产流量分别为34.0m~3/hm~2、782.9m~3/hm~2、794.5m~3/hm~2和42.9m~3/hm~2、992.5m~3/hm~2、1401.8m~3/hm~2;产沙量分别为73.5t/km~2、1021.6t/km~2、770.8t/km~2和127.4t/km~2、7897.0t/km~2、10189.5t/km~2。两种模式产流产沙量年际间差异很大,表明降雨因素是导致年际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但同一年度不同配置模式比较,果—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均显著高于果—蔬模式和农耕地。 果—草模式牧草覆盖度高,土壤表层根系重量达到32.8g/dm~3,是果—蔬模式的5.8倍。密集的根系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同时也对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有作用。在整个土层中,果—草模式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农耕地高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