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以70周年大阅兵报道为例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onw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个新视角,主要关注非文学文本的分析,旨在揭示意识形态,权力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当今时代,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媒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受到公众的广泛欢迎。然而大多时候,我们仅仅是关注新闻报道的表层含义,而忽视了新闻报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本文分别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共选取38篇有关胜利日大阅兵的新闻报道。本文借助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型理论,对胜利日大阅兵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分析。从而更有效的解释隐藏在新闻语篇背后的话语含义.  在描述层面,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根据对词汇选择的分析,两个自建语料库呈现的词汇使用情况是不同的。与中国新闻媒体相比,西方新闻媒体更喜欢关注中国与日本和朝鲜的关系,以至于引起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与日本和朝鲜间关系的猜测。而中国新闻媒体更喜欢强调和平的重要意义。在阐释层面,我们发现西方媒体的新闻来源大多是半清晰的或者是不清晰的。然后中方媒体的新闻来源是清晰的,这样的消息来源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在解释层面,军事方面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因素。胜利日大阅兵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同时也会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并且鼓吹中国威胁论。  通过对描述,解释,阐释三个层面的批评性分析,我们能够发现中西方意识形态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提高批评阅读能力和认清国际关系,抵制意识形态的侵略。另一方面也为对于军事阅兵新闻语篇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就准高校英语教师对课堂中动机策略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在英语教学中动机策略的使用频率以及两者的异同点进行探讨,还考察了教师在课堂中动机策略使用频率的自我认识和学生
近年来,人文学科方面的研究已经从纯语言文本向多模态语篇转向。这一不可避免的多模态研究趋势也开始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兴起。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再主要是语言问题
关于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课题。学习中的归因因素,成就动机因素和自我效能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得到广泛的重视。它们都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