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传统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评估其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46例临床可疑及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16层螺旋CT,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采用CardiacSegment或Burst序列扫描,层厚0.625mm螺距0.375:1,造影剂(优维显370)1.5-2.0ml/kg,注射速率3.5-4.0ml/s,将图像传送到SUN4.1图像工作站,运用CardIQSnapshot软件,多扇区重建技术,进行左、右冠状动脉及分支的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重建(VR)和血管仿真内窥镜,检查结果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对照。
结果:在46例病人的冠状动脉458节段(血管直径≥2mm)中,CT图像能够满足管腔评价为391节段(占85.4﹪)。对于CT图像能够满足管腔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16层CT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3﹪和95.8﹪,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和97.1﹪,若将CT图像不能满足管腔评价的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7节段包括在内,其敏感度为77.4﹪;16层CT显示高度狭窄(≥75﹪)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6﹪和97﹪,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7﹪和98.6﹪,若将CT图像不能满足管腔评价的高度狭窄的4节段包括在内,其敏感度为86.2﹪。应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X2检验,P=0.065,证明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如果冠状动脉CT图像能够满足管腔评价,16层CT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很高。在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初步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筛选及冠状动脉搭桥、支架术后等方面的评价,16层CT可以部分取代传统的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