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校园欺凌行为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破坏性,威胁了安全的校园环境,打破了和谐的社会氛围,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生命教育的视角进行分析,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源于校园欺凌参与者消极的生命态度。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阐述了生命教育、生命态度、校园欺凌以及校园欺凌态度的内涵。通过借鉴己有研究,设计了初中生生命态度量表和校园欺凌态度量表。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江苏省南京市的8所初中学校的3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2836份,揭示了初中生生命态度现状、校园欺凌态度现状,以及初中生生命态度与校园欺凌态度的关系,为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态度,防治校园欺凌提供了借鉴。首先,对初中生生命态度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生命态度总体状况较好,但存在以下问题:初中生之间生命态度差距大,认知与行动不同步;处理与他人的矛盾时,缺乏沟通能力;不善于欣赏生命;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初一年级的学生、优等生、有班干部经历的学生生命态度较为积极;没有接受过教育的父母与接受过教育的父母的孩子之间生命态度存在差异;家庭结构完整的学生生命态度高于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其次,对初中生校园欺凌态度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校园欺凌态度整体处于积极状态,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大。同时,存在潜在的欺凌者,被欺凌后消极应对的受害者和态度有待提升的旁观者。学生反对言语欺凌的程度最轻,最反对行动上的性欺凌。在反对校园欺凌、作为被欺凌者对待校园欺凌的态度与作为旁观者对待校园欺凌的态度方面,女生态度比男生积极;不同年级之间校园欺凌态度存在差异;后进生校园欺凌态度最消极;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初中生校园欺凌态度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父母亲教育背景不同的初中生在反对各种形式的校园欺凌以及作为旁观者对待校园欺凌的态度方面均存在差异。家庭结构完整的初中生校园欺凌态度比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态度积极。独生子女反对各种类型的校园欺凌的态度更为积极,非独生子女作为被欺凌者和旁观者的态度较为积极。最后,通过进行相关分析,数据显示:初中生生命态度于校园欺凌态度呈正相关。初中生校园欺凌态度与爱与关怀的相关程度最高。初中生生命态度与作为旁观者的欺凌态度相关程度最高。校园欺凌态度各维度与生命态度各维度之间也存在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可以从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态度入手,防治校园欺凌。第一,防治校园欺凌的生命态度内容包括:爱与关怀、生命存在感、生命经验、生命理想、生命自主以及死亡态度。第二,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的方法包括: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增强父母进行民主教养的能力,发挥学生干部角色的积极作用和引导不同的初中生群体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