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中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近期疗效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7474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极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中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自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30例原始细胞不多(<5%)、无高危核型、EPO水平增高、不伴染色体5q缺失并接受极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的中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以地西他滨7-10mg/㎡·d×5d,连续去甲基化治疗2-4个疗程后评价总体有效率(ORR)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分析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并对本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08月01日。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所有患者的累积生存率。结果:1.入组的30例中低危险组MDS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为2.3:1,中位年龄51岁(19-78岁)。2.30例MDS患者中,MDS伴多系病态造血(MDS-MLD)患者23例,占76.7%,MDS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伴多系病态造血(MDS-RS-MLD)患者4例,占13.3%,MDS未能分类(MDS-U)患者3例,占10%。3.治疗方案:3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后,签署地西他滨治疗知情同意书。地西他滨(江苏豪森制药)治疗剂量为7-10mg/㎡·d×5d静脉滴注,28天为一个疗程。每位患者至少用药2个疗程,每个疗程期间间隔4周。4.2周期治疗后,ORR为66.7%,其中:CR为23.3%(7/30),PR为16.7%(5/30),HI为26.7%(8/30),SD+PD为33.3%(10/30)。4周期治疗后,ORR为70%,其中:CR为23.3%(7/30),PR为16.7%(5/30),HI为30%(9/30),SD+PD为30%(9/30)。5.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分层及是否携带TET2基因突变等因素均不影响地西他滨治疗的近期总体有效率(P>0.05);6.随访日期截止至2018年08月01日,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30例患者累积生存率为90%。结论:1.极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原始细胞不多(<5%)、无高危核型、EPO水平增高、不伴染色体5q缺失的中低危组MDS有效,在获得缓解或血液学改善后可继续接受地西他滨治疗;2.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分层及是否携带TET2基因突变等因素不影响地西他滨治疗中低危组MDS的近期总体有效率,但本研究入组病例数少,值得进一步研究;3.极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过程中不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但发生严重血细胞减少(Ⅲ-Ⅳ度)及感染等不良反应几率低,且患者能够耐受,值得临床试验进一步明确其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牙龈间充质干细胞(human gingiv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G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内源性硫化氢含量的改变;探究外源性硫化氢及TGF-β信号通路小分子抑制剂
周筼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遗民作家,是梅里词派的中坚力量之一。其诗、词、文兼擅,今存《采山堂集》10卷。周筼的文学创作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其作品既是
相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成分相同的均匀物质的聚集态。当外界的约束条件,如压强、温度等变化超过一定阈值,物质从一个相转变为另一个相的过程称为
研究背景皮肤角质类脂体又名神经酰胺脂质体(Cerasomes,CS),是皮肤局部给药系统中借助脂质体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递药系统,主要由极性接近皮肤角质层的神经酰胺(ceramides
目的制备一种粒径小、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的硫硒掺杂碳量子点(S,Se-CQDs),应用于Cr(Ⅵ)的检测、及作为药物载体负载多巴胺(DA)穿透血脑屏障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初步探究。方法
不同沟道长度的MOSFET器件的噪声机理是不同的,目前已探明工艺技术成熟的长沟道MOSFET的高频本征噪声机理为热噪声。但对于工艺技术有待进一步成熟的短沟道MOSFET新型器件而
奥德河流淌于欧洲大陆上,主要流经波兰的下西里西亚省。文中研究所选的奥德河段位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降水具有鲜明的时空差异。本文利用奥德河段三个重要
为探索细胞因基底硬度不同而产生的力学信号与由细胞因子和蛋白激酶活性作用所产生的化学信号交互关系,阐明细胞收缩力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探寻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过程中,
目的探讨不同脑氧饱和度数值监测下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选排除标准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份就诊于我院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随
智能响应有机发光材料,由于它独特的特性和在有机发光二极管、生物图像、太阳能电池、传感器等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所以深受研究员和工程师们的关注和喜爱。在不同外部环境刺激下,如热、力、光、酸碱、溶剂、阴离子、阳离子等,这些智能响应材料能够改变其物理及化学特征而呈现出独特的光物理性质。因此,设计新颖的多重刺激响应材料和深入研究其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探明响应机理以便设计和发展更多实用的创新性智能响应发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