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极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中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自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30例原始细胞不多(<5%)、无高危核型、EPO水平增高、不伴染色体5q缺失并接受极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的中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以地西他滨7-10mg/㎡·d×5d,连续去甲基化治疗2-4个疗程后评价总体有效率(ORR)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分析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并对本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08月01日。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所有患者的累积生存率。结果:1.入组的30例中低危险组MDS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为2.3:1,中位年龄51岁(19-78岁)。2.30例MDS患者中,MDS伴多系病态造血(MDS-MLD)患者23例,占76.7%,MDS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伴多系病态造血(MDS-RS-MLD)患者4例,占13.3%,MDS未能分类(MDS-U)患者3例,占10%。3.治疗方案:3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后,签署地西他滨治疗知情同意书。地西他滨(江苏豪森制药)治疗剂量为7-10mg/㎡·d×5d静脉滴注,28天为一个疗程。每位患者至少用药2个疗程,每个疗程期间间隔4周。4.2周期治疗后,ORR为66.7%,其中:CR为23.3%(7/30),PR为16.7%(5/30),HI为26.7%(8/30),SD+PD为33.3%(10/30)。4周期治疗后,ORR为70%,其中:CR为23.3%(7/30),PR为16.7%(5/30),HI为30%(9/30),SD+PD为30%(9/30)。5.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分层及是否携带TET2基因突变等因素均不影响地西他滨治疗的近期总体有效率(P>0.05);6.随访日期截止至2018年08月01日,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30例患者累积生存率为90%。结论:1.极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原始细胞不多(<5%)、无高危核型、EPO水平增高、不伴染色体5q缺失的中低危组MDS有效,在获得缓解或血液学改善后可继续接受地西他滨治疗;2.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分层及是否携带TET2基因突变等因素不影响地西他滨治疗中低危组MDS的近期总体有效率,但本研究入组病例数少,值得进一步研究;3.极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过程中不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但发生严重血细胞减少(Ⅲ-Ⅳ度)及感染等不良反应几率低,且患者能够耐受,值得临床试验进一步明确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