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产NDM型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基因型、菌株之间的同源性以及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为临床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规范治疗和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经Vitek 2 Compact自动化鉴定和药敏系统诊断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改良Hodge试验和IPM-EDTA协同试验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筛查;微量肉汤稀释法(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多粘菌素)和E-test药敏试纸条(替加环素)检测药物对入选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扩增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菌株是否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ESBL基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基因以及多粘菌素耐药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及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分析菌株之间的同源性;质粒接合试验和质粒复制子PCR分型方法研究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质粒的特征。结果: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期间临床共分离到大肠埃希菌920株,其中,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有28株,占3.04%。28株耐药中有18株的改良hodge试验和IPM-EDTA纸片协同试验结果同时阳性,表明产金属β-内酰胺酶。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18株菌对除氨曲南外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均耐药,对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的耐药率为33.3%,0%和0%。对18株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大肠埃希菌携带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都是blaNDM-5,其中还分别有16株(88.9%)携带ESBLs基因、4株菌携带rmtB基因和7株菌携带aac-(6’)-b-cr基因,未检测到其他类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及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LST分型方法将18株菌分为8个ST型,PFGE分型结果显示ST167、ST410和ST101型大肠埃希菌曾在我院引起克隆传播,剩余的五个ST型菌株间不存在克隆相关性。质粒接合实验显示大部分菌株(n=15)能将blaNDM-5基因通过接合途径传播给受体菌E.coliJ53,导致受体菌对所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并且MIC值至少提高32倍。质粒复制子PCR分型法结果显示接合菌中携带blaNDM-5基因的质粒均为IncX3型。结论:产NDM-5型碳青霉烯酶是我院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耐药机制,18株NDM-5阳性大肠埃希菌在同一医院流行尚属首次报道,blaNDM-5基因在我院的流行与菌株间克隆传播以及IncX3型质粒的水平传播有关,NDM-5阳性大肠埃希菌通常表现为多重耐药且常与其他耐药机制并存,给临床抗感染带来挑战,临床需要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提高感染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