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及技术优势的综合状态。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竞争优势表现为比较优势;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则表现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都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 从理论上看,一国最优的贸易发展模式是比较优势所确立的那一种模式,企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动,国家也以此为政策目标才是最适宜的。但是,按照当今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创新更可能从一开始就与比较优势脱节而以非价格竞争优势的形式出现,从而使实际贸易发展模式完全建立在竞争优势基础上。 发展中国家在执行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导向战略条件下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存在着一种使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投资者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希望东道国的贸易朝着对投资者有利的国际分工方向发展。从贸易利益角度来看,发达国家投资厂商无论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真正目的都是获取利润并加强发达国家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地位。因为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都是绝对不希望东道国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到对自己形成威胁的程度。 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唯一的选择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传统的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向竞争优势导向战略的转变,将发展的重点由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产业向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的转变,追随国际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潮流。在对外开放政策上,推行先进技术型外国直接投资引导模式,贯彻竞争优势导向发展政策,引导外资带进先进技术。 找国外商直接投资模式具有出口导向为主的特征,这是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联系的。这种比较优势虽然对我国近年来出口规模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i 出口规模的增长并没有使我国)“品竞争力得以根本上提高,而且,在国际市场需求容量有限的前提厂 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和出口的过度扩张还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努力,产业结构不仅体现了比较优势的特征,而且在某些产业甚至突破了比较优势的限制,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如船舶和一些电子产品。因而,这种产业格局实际上已经开始具有竟争优势导向的特点,这以后的问题是怎样强化这一特点,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发展政策框架。入世将使中国真正依据市场经济规律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这次的调整是深层次的国际分工,它的过程是痛苦的,那些在中国有生存优势的产业在自身机体健全,企业改革完成的前提下,会迅速发展壮大,而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则终会淘汰。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大力增强竞争优势,提高产业的升级换代能力,以增强其国际竟争力,开拓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将是中国出口产业长期发展的方向。所谓竟争优势导向发展模式,就是将比较优势与新技术优势发展模式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本国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培育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等途径实现一个国家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的发展模式。或者说,是一种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笔者强调指出这一模式将比较优势和导向的有机结合,既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应当成为中国积极务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