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毒素酶类成分鉴定、生物活性及其抑制剂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1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水母暴发频繁,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同时导致水母蜇伤事件增多,严重影响公共健康。水母毒素是水母蜇伤症状的化学基础,主要是由蛋白、多肽等构成的蛋白混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水母毒素中的蛋白类成分可以分为具有催化活性的酶类蛋白与不具有酶学活性的非酶类蛋白。水母毒素的组学研究表明水母毒素中含有丰富的酶类成分。然而,目前对水母毒素中酶类成分的构成及其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以我国常见的两种大型蜇人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和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 Kishinouye)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其刺丝囊毒素的酶学性质与生物活性,并研究海洋共附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对水母毒素酶学活性的抑制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生物化学和酶动力学方法,系统分析、比较沙海蜇毒素与白色霞水母毒素的酶学性质。研究发现,两种水母毒素均具有显著的酶学活性,对多种蛋白底物表现出催化活性。最适条件下,沙海蜇毒素的金属蛋白酶比活性为1470.0±63.5 U/mg,是白色霞水母毒素的7.1倍。而且,沙海蜇毒素对蛋白酶底物azocasein的水解行为符合米氏动力学方程,其表观速率常数KM为17.0±6.9μ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11.4±1.2 U/mg/min。沙海蜇毒素和白色霞水母毒素均可水解磷脂酶A2的单合成底物NOBA,且具有浓度依赖性。沙海蜇毒素催化水解NOBA的一级速度常数Kcat为7.5?10-3,略高于白色霞水母毒素。沙海蜇毒素的金属蛋白酶活性、磷脂酶A2活性受多种理化条件的影响,如温度、p H、二价阳离子、抑制剂类型等,其中金属蛋白酶的最适p H为9.94±0.04,磷脂酶A2的最适p H为8.0。此外,两种水母毒素还表现出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纤维蛋白原降解活性等。2.通过胶内酶谱偶联LC-MS/MS分析,鉴定沙海蜇毒素与白色霞水母毒素中的酶类成分。胶内酶谱分析表明,沙海蜇毒素中存在丰富的蛋白酶类成分,其分子量范围在26~200 k Da,可以降解明胶、干酪素、纤维蛋白等底物。磷脂酶酶谱分析表明,沙海蜇毒素及白色霞水母毒素在14.4~18.4 k Da可以降解蛋黄卵磷脂,说明其毒素中存在磷脂酶A2样成分。分析透明质酸酶谱发现沙海蜇毒素可能存在两种透明质酸酶,其分子量分别为~48 k Da、~105k Da。LC-MS/MS分析发现沙海蜇毒素与霞水母毒素中鉴定出的蛋白酶主要为zinc metalloproteinase-disintegrin-like和astacin-like金属蛋白酶。此外,还可能存在磷脂酶(PLA1,PLA2,PLDs)、透明质酸酶、丝氨酸蛋白酶和LAAOs,这些结果与酶谱分析及酶学活性测定结果基本相符。利用凝胶柱Hi Prep26/60 Sephacryl S-200对沙海蜇毒素酶类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发现peak D在非还原性条件下为一条蛋白条带,分子量约为60 k Da,且具有强金属蛋白酶活性。还原性条件下该蛋白进一步还原为两个蛋白条带,推测该蛋白可能由两个亚基构成。3.通过特异性酶抑制剂研究水母毒素酶类成分的生物学功能。金属蛋白酶抑制剂EDTA、1,10-菲啰啉、batimastat等均可以抑制沙海蜇毒素的溶血活性,其中40μmol/L batimastat可使水母毒素的溶血活性降低约62%,说明沙海蜇毒素金属蛋白酶在溶血中起作用。而磷脂酶A2抑制剂varespladib在较低浓度下(>1.6μmol/L)可有效抑制沙海蜇毒素的溶血活性,这说明磷脂酶A2样毒素也溶血活性中也起重要作用。体内实验发现,沙海蜇毒素对小草鱼具有致死活性,可以引起小鼠足趾急性肿胀、小鼠皮肤、肾脏微血管通透性增大,以及导致小鼠大腿肌肉组织肿胀。然而,沙海蜇毒素经金属蛋白酶抑制剂batimastat预处理后,伊文思蓝染料在局部皮肤组织的渗漏显著减少(p<0.05),说明沙海蜇毒素金属蛋白酶在血管通透性增大活性中起重要作用。胶原IV型及层粘蛋白是血管基底膜的重要结构成分,在维持血管完整性方面起重要作用,实验中发现沙海蜇毒素金属蛋白酶对这两种细胞外基质(ECM)成分都具有催化水解作用,因此推测水母毒素的降解细胞外基质作用可能是导致实验小鼠微血管通透性增大的主要原因。此外,沙海蜇毒素经金属蛋白酶抑制剂预处理后能够延长小草鱼的生存时间,但并不改变小草鱼在4 h内的死亡率。同时,也观察到小鼠足底注射50μmol/L、200μmol/L batimastat或varespladib预处理的沙海蜇毒素并不能显著影响4 h内小鼠足趾的急性肿胀,但是明显减轻200μmol/L batimastat或varespladib处理组小鼠足趾在12h后的肿胀程度,说明沙海蜇毒素金属蛋白酶、磷脂酶A2并非急性致炎成分,但是可能通过其酶学活性水解局部组织而加重炎性症状。4.利用已建立起来的水母毒素酶学活性模型,对来自沙海蜇、海葵共附生真菌进行发酵培养,并研究其次级代谢产物对沙海蜇毒素酶学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中发现,沙海蜇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Sm T07与Tilletiopsis sp.Sm U05的共培养产物可以显著抑制沙海蜇毒素的金属蛋白酶活性,其中乙酸乙酯相与氯仿相最为显著。由于乙酸乙酯相与氯仿相总酚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萃取组分,因此推测这两种有机相中的酚类化合物在抑制沙海蜇毒素蛋白酶活性中起关键作用。从海葵共附生真菌Emericella sp.SMA01和沙海蜇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Sm T07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均分离得到吩嗪-1-羧酸,并首次发现其能够明显抑制沙海蜇毒素金属蛋白酶活性,IC50为708.26μg/m L。此外,当水母毒素与酚嗪-1-羧酸的质量比为1:0.6-1:10时,吩嗪-1-羧酸还可以有效保护纤维蛋白原Bβ链不被沙海蜇毒素降解。
其他文献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客观原因,提出了在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
目的 :探讨使用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阿司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本院2009年11月~2010年5月50例行急诊PCI的患者实施术前、术后护理干预。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急诊PCI患者恐惧焦虑程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