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来年,以超滤(Ultraillter,简称UF)、反渗透(Reverse Osmosis,简称RO)和电除盐(Electrodeionization,简称EDI)为代表的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由于膜工艺具有传统的离子交换工艺不具备的一些优点,如操作简单、连续运行时间长、无污染、对进水适应性强等,因此最近几年膜技术在珠三角一带的电力建设项目中几乎成了一个比较标准的配置。
但是,由于膜工艺应用积累的运行经验不足,若项目前期的论证不充分,这种工艺在实际项目建设和运行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膜件污堵会造成产水量下降、产水水质超标、膜件损坏,进水中含有的某些有害成分会对膜材料造成不利影响、缩短其使用寿命,前级设备搭配不当会导致制水困难,化学清洗效果不佳会影响膜件的恢复程度等。因此有必要对膜工艺的设计和运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和研究,以更好地使用和推广这种新技术。
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际建设经验和运行资料的总结对比、运行数据的分析对比等方法完成。
通过本课题,对反渗透前级处理的工艺设计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实际运行效果的对比,结合水质数据对反渗透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进行了研究,通过化学清洗数据的对比、对化学清洗的配方、清洗条件的控制等化学清洗的各环节进行了研究。
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超滤、反渗透、电除盐等膜工艺适合在水质剧烈波动的珠三角一带水域的超纯水处理系统中应用,特别适合在对补给水有严格要求的高参数电厂中使用。但作为前级处理设备应充分考虑对进水进行彻底的前处理,包括使用超滤设备作为反渗透的前级处理系统;反渗透应根据进水波动范围进行设计,必要时可选用两级反渗透提高适应能力,可选用多段式提高回收率和经济性;化学清洗条件判断应及时,清洗方案应根据污染程度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