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国际社会反复证实。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由于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及其巨大的正外部性,财政性教育支出往往是各国教育资金的最主要来源。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成为国际上评价一国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我国的这一指标却始终过低,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低的水平。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我国教育水平在全球相对较低,不仅未做到教育优先发展,反而是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肯定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改革的成绩的同时,着重分析问题,从投入的数量指标、教育的质量指标、家庭的分摊指标和人口的素质指标四个方面入手,运用较多的数据分析和国际比较,揭示出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现实缺口,从而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形成鲜明对比。
文章还在公共选择等理论框架下,结合现实国情,从三个方面对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缺口始终难以弥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即政府官员具有“经济人”特性、各级各地政府的“利益集团”之争、政府职责的错位,批评了短视、投机的行政行为。
最后,基于我国实际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建立计量模型,回归测算出人均GDP与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公共教育支出的关系;产业结构与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公共教育支出的关系,从而预测出我国在后续发展中,什么样的教育投入水平才能基本满足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需要,呼吁从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投入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文章还从确立公共教育支出目标、完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保证财政支出力度,弥合公共教育支出缺口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