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病理过程,多发生于大中型血管管壁。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包括内皮细胞的活化,脂质沉积,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迁移,细胞外基质增生和血栓形成等。其中,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血管内皮细胞作为血管的最内层,一生生活在血流环境中,终身受到血流的作用。血流的变化必将引起内皮细胞不同水平的变化。从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病理研究中,我们已确定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血管的分支及弯曲处,该处血流方式不同于血管的其他部位。因此血流动力学环境的改变是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我们从细胞力学的角度,研究了流体剪切力对血管内皮细胞代谢、形态、结构、功能等的影响。以探讨剪切力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在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病理改变之一,即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进入血管内皮下的过程,是由许多物理化学因子共同参与完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是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它能够特异性的趋化单核细胞在内皮细胞下聚集。MCP-1可以由多种细胞合成,但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则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因此,在实验中,我们以MCP-1为主要的观察对象,来分析剪切力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本实验主要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为实验对象,通过特殊的流动装置,施加不同水平的流体剪切力,运用免疫学方法观察和分析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分泌MCP-1的规律。 首先,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不同时间和大小的剪切力作用下细胞胞浆中合成的MCP-1,图象分析结果表明,MCP-1的合成是随剪切力大小和作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剪应力大小为4 dyn/cm~2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内皮细胞胞浆的灰度值在剪切力作用0.5h时较高,2h和5h灰度值较低,6h后灰度值重新升高。说明在一定剪切力作用下,MCP-1的合成由少到多,然后又减少。而当剪应力为10 dyn/cm~2时,细胞胞浆灰度值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但在同时期内,剪应力为4 dyn/cm~2时的灰度值较剪应力10 dyn/cm~2时低。说明相同时间时,剪应力为4 dyn/cm~2时,内皮细胞合成MCP-1较多。因此,MCP-1的合成对剪切力大小有依赖性。 其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时间内皮细胞分泌出的MCP-1量。在剪应力为4 dyn/cm~2时得到的MCP-1分泌变化曲线显示,分泌在2hr后明显增多,5小时左右达到高峰,之后以较快速度减少,6hr后降至低点,并保持在该水平,不再增多,显示MCP-1 北京工地大学硕士学位快又蛋白的合成及分泌呈累积性增加。而当时间一定时,剪应力为 4 dyn/cm‘时各时间点的MCPI分泌量较剪应力10 dyn/。m‘时多。 以上的研究证明剪切力可以在多个水平影响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在对细胞因子如MCP-l的调控中,可以从转录水平,翻译水平,蛋白质的加工与最后分泌出细胞的环节上影响MCP-l的产生,从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