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此研究主要将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给予激痛点刃针疗法进行治疗后,并与普通针刺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比较,探讨激痛点刃针治疗颈肩肌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同时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此研究共纳入72例,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部,且符合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2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激痛点刃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两组都采取隔日操作1次,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2个疗程治疗后对中医症候学疗效、NPQ(%)颈痛量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评定。而NPQ(%)颈痛量表和Mcgill疼痛量表作为第一次治疗后、1个疗程、2个疗程后疗效的判定,填表由专业老师指导,数据由第三方录入,数据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结果:(1)本课题两组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基线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好。(2)中医症候学疗效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的中医症候学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症候学总疗效是一致的,但治疗组的痊愈率以及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3)NPQ(%)颈痛量表评分和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的NPQ(%)颈痛量表评分、Mcgill疼痛量表评分都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一次治疗后、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NPQ(%)颈痛评分和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一次治疗后与治疗前、1个疗程治疗后与一次治疗后、2个疗程治疗后与1个疗程治疗后NPQ(%)颈痛评分、Mcgill疼痛评分两组组内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组内不同时间点与前一阶段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治疗时间的进行,两组患者的病情都得到改善。(2)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次治疗后、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组间NPQ(%)颈痛评分比较,P值均<0.05,故提示两组评分在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次治疗后Mcgill疼痛量表积分比较(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一次治疗后两组的Mcgill疼痛积分改善趋势一致,两组未显示明显的差异。1个疗程后,2个疗程Mcgill疼痛量表积分组间比较,P值均<0.05,两组Mcgill疼痛评分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各证型疗效的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组内各证型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各证型疗效是一致的。结论:(1)刃针组和普通针刺组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都具有良好的疗效。(2)在疼痛缓解方面刃针组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3)刃针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4)刃针组和普通针刺组各证型疗效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