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兹拉·庞德,20世纪英美新诗运动的伟大旗手。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包含世界文学、艺术、建筑、神话、经济学、历史等内容的现代主义长篇史诗——《诗章》,作品的诗歌内容和创作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诗人和学者。同时,庞德也因自身政治言论牵涉法西斯,在二战时被捕入狱身陷精神病院十二年。东西方学者对庞德褒贬不一,学术研究也颇为争议。本文以《诗章》为研究对象,从“比较诗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解读,运用比较诗学理论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条分缕析出庞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首先,《诗章》中存在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呈现诸多儒家思想和东方艺术形式。庞德对儒学极为尊重,有意排斥基督教,但儒学虽好只是良药,基督教却是食粮。他渴望美国能在杰出领袖的指引下,成为同中国一样“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的理想国度。其次,庞德与中国传统文化结缘是人生的必然。在英美新诗运动的大背景下他得到费诺罗萨遗稿,并在好友比尼翁和布热泽斯卡的引领下走进中国文化殿堂,这一路除了家人和好友的陪伴,庞德还得到了出版商马修斯和蒙罗几十年如一日的支持与鼓励。最终,庞德《诗章》创作完成。庞德对东方的热情不仅激起了西方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学的兴趣,对中国“五·四”新诗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庞德向西方传播儒道思想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去中心意识,使东方文化发扬光大,两种异质文化得以平等对话,使西方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庞德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对中西文化和中西诗学一视同仁的态度让20世纪的美国文坛掀起了“中国热”,中国文化得以传到大洋彼岸,同时庞德也动摇了数百年来西方文化一家独大的强势地位。从比较诗学视角进行文本解读,能间接打破西方文艺理论中心地位的偏见,将中国特色的文化和理论介绍出去,实现世界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