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活动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效率的投资活动能够为企业带来盈利收入,而企业如何更高效的投资也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但是相关数据表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充斥着大量过度投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也造成了一部分社会资源的浪费。近些年,学者们在研究企业投资活动过程中十分关注这种不合理的过度投资行为。企业的投资决策通常由管理者制定,探究过度投资的问题,不得不考虑管理者自身的因素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管理者是完全理性的这一假说逐渐被打破,我们发现管理者通常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所做的决策抱着过于乐观的心理,进而高估项目的收益,低估项目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导致了过度投资的发生。21世纪以来,机构投资者作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机构投资者这一角色能够对公司所做的投资决策产生一定约束力,因此本文将机构投资者这一调节变量置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和过度投资之间,研究机构投资者能否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进而改善过度投资问题。另外对于机构投资者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持股特征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督治理效果大不相同,需要通过实证检验分别讨论。本文参考我国2011年—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这些公司中普遍存在的过度投资现象出发,运用过度自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公司治理等相关理论,考察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该公司过度投资是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会对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造成影响,以及不同持股特征的机构投资者所带来的影响是否相同,从而检验机构投资者在抑制企业过度投资方面能否起到相应的作用,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改善公司投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心理能够加剧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2)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显著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过度投资的正相关关系;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大,治理效果越明显(3)相较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更能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间正向关系,能够发挥更好的公司治理效果;(4)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无法起到监督治理作用。与之相比,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更具有独立性,能够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过度投资之间的正向关系,并起到良好治理效果。本文包括以下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提出论文的整体研究框架,通过介绍研究背景引出论文研究目的,并说明论文创新性。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整理了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机构投资者持股以及二者与企业投资活动相结合的理论文献,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回顾了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实证度量办法,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经验证据。第三部分,理论分析与提出假设。主要明确了过度投资、管理者过度自信和机构投资者三者的相关概念。运用过度自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归纳,进而提出本文假设。第四部分,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主要包括变量的衡量、模型的构建、以及对数据进行分析等。第五部分,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本部分主要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构建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稳健性检验为验证假设提供数据支持。第六部分,提出建议与研究展望。根据实证检验结果,为企业的治理提出建议,提高公司投资效率。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假设,提出以下建议:(1)公司应严格监管公司管理者,合理控制过度自信情况(2)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的治理机制。(3)放宽对机构投资者的准入门槛,充分调动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治理积极性,加强其治理能力。(4)提倡机构投资者多元化发展,丰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