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文本因素的介入与译本的可阐释空间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u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文本是翻译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存在于文本周边的辅助性文本要素,如译序、导言、注释、插图、附录、访谈录、书评等等,为译本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字史料和新的研究维度。典籍译本尤为如此,通常包含大量的内、外副文本,用以介绍原著作品与翻译情况、注解文化背景与概念术语、配以插图形象释义文本内容、提供延伸阅读资源等。这些弥足珍贵的内、外副文本要素彰显着译者的在场,参与着译本的生成,影响着译本的接受,既能真实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译者翻译行为的变化,又能用来合理解释同一历史时期不同译者翻译行为的差异,还能用来合理解释单个译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翻译行为的独特性。单纯研究译文正文本,分析较多地停留在译文的语言层面,而结合副文本展开的译本研究,可超越语言层面,延伸至语言文本之外各种因素的考察,有利于拓宽翻译研究视野。所以,典籍《庄子》译本的副文本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国内外有关《庄子》的研究成果丰硕,内容涵盖庄学研究和《庄》译研究的多个方面,但目前还很少有学者涉足《庄子》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从翻译角度对其展开深入研究的更是鲜见。现有部分研究虽然总结了《庄子》译本序跋中译者的翻译思想,但在结合客观历史语境、译者主观意图以及翻译文本展开对比分析方面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借助《庄子》英译本的副文本史料,综合运用文献阅读法、描述性分析法、文献可视化计量法、定性分析法、阐释学的文本解读法和海外阅读市场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对主体与语境、历史与文本关系的追溯中,考察译本副文本因素的介入对译本阐释的影响,包括客观历史语境介入和译者文本翻译意图主观介入,以探究《庄子》解读无止境、成为永久经典的原因。研究发现,一方面,由于客观历史语境的介入和影响,《庄子》历经一个多世纪海内外翻译家的阐释,在不同历史时代以不同面貌示于读者:传教驱动下的学者型英译、教学驱动下的致用型英译、职业驱动下的归化英译、学术驱动下的古籍修复式英译、文化交流驱动下的通俗化英译、中西学术对话驱动下的兼容调和。另一方面,由于译者翻译意图的主观介入和影响,解《庄》视域没有唯一性,从而形成了《庄子》译本的多视角阐释:理雅各语文学视角的阐释、冯友兰哲学视角的阐释、华兹生文学视角的阐释、葛瑞汉和任博克兼顾哲学性与文学性的阐释、彭马田宗教视角的阐释。《庄子》英译阐释的空间维度之大由此可窥一斑,解《庄》无止境,时代的发展、客观历史语境的介入以及译者翻译意图的主观介入为多维度阐释并英译《庄子》提供了契机、视角和不断超越前人视野的可能性,每部《庄子》译本都带有它所处时代以及译者视域的印迹。“诗无达诂”,如此多样的英译阐释预示着《庄子》可延展的阐释空间,这些可阐释空间又为下一时代的译者介入提供了可能,《庄子》正是在这种“时代与译者的不断介入中”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成为永久的经典。研究《庄子》英译本的副文本,探究客观历史语境和译者主观翻译意图的介入,让我们见识了文本的开放性,认识到时代和译者的介入能够拓展文本阐释的空间,延续原著的生命力。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典籍复译的意义,认识传统“对等标准”的局限性,认识新时代读者对于从译文中获得更多阐释空间的诉求等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海外阅读市场比较畅销的三个《庄子》译本是华兹生译本、彭马田译本和任博克译本,其英译模式可为中国典籍外译所借鉴:从语言层面讲,以译语和译语读者为中心取向;从文化层面讲,认同原语文化,采用兼容调和的翻译策略;从内容层面讲,保留原著文本的开放性,给读者留下解读的空间;从市场层面讲,关注海外阅读市场的需求,针对不同读者群采用不同翻译策略——学术性翻译和通俗化翻译齐头并进,分别面向学者和非学者读者群。我们研究《庄子》英译本的副文本,彰显《庄子》可阐释空间,意义就在于此。
其他文献
刚果红(Congo red,CR)和甲基橙(Methyl orange,MO)是偶氮型染料的代表性物质。因其水溶性强、分子量小等特点决定了其很难被传统饮用水工艺有效去除。近年来,以刚果红和甲基
为了研究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蛋白尿的相关性, 根据不同脉压将高血压患者分为脉压≤40 mmHg、41~60 mmHg、 61~80 mmHg和>80 mmHg四个组,比较各组血脂和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