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集中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为突出的地理特征,长期受到区域经济学家、城市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的共同关注。原因在于产业地理集中是促进就业、推动产业发展、强化区位优势、提升地域竞争能力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方式之一。环视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我们不难发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往往倾向于在某一个特定的地区集聚,而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引擎往往就是产业地理集中程度较高的地方。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已经将原本的产业地理集中作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因为产业集中度越高的区域,越能够吸引到更多高素质的人口,促进生产要素更快的流动,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共享公共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最终实现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些优势,对于新兴企业与外来资本的吸引力更大。在此背景下,产业地理集中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除沿海开放省市以外,东西跨度最大,经济密度最大的核心经济地带,也是整个长江全流域最发达的部分。与其他的经济带相比较,长江经济带覆盖了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和上海11省市,囊括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南部的各个传统与新兴城市带,具有纵深发散的战略发展空间,将会是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最大的地区,也将成为世界范围内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深远的河流经济带。因此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地理集中度,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同时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一方面,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战略空间布局的高地,对学界有关产业集中课题的研究具有典型性。因此,对长江经济带构建产业地理集中的理论分析框架,详细研究其空间格局的发展变化,可以丰富和发展产业地理集中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未来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地域单元,对其产业地理集聚与集中度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和企业的产业布局与产业投资行为提供行动与决策依据,同时发挥指导区域平衡发展,提升产业的竞争力的作用。在国内外众多学者有关产业地理集中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官方公布的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历年的统计年鉴或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结合相关的统计指标,利用区位熵和E-G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制造业地理集中度进行实证分析,再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结论和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内容可分为四个章节,具体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关于产业地理集中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结构的安排。第二章为理论和方法综述部分,首先对有关产地地理集中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其次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整理阐述四种被学术界广泛使用的测度产业地理集中度的实证研究方法。第三章为实证分析部分,根据相关数据和模型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制造业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第四章为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在以上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产业优化和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