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不仅危害人类身心健康,且增加社会的疾病医疗负担。同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病,高血压的治疗不仅依赖于药物,更需要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我国目前的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支持,使得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健康行为的转变缺乏持续性。健康教练技术是一种与患者合作,帮助其寻求自我指导和持久改变,促进健康和幸福的自我管理支持技术。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中有助于促进其健康行为的转变,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总体风险。目的依据健康教练技术构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练技术干预方案,评估健康教练技术在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经验借鉴。方法1.通过文献查阅健康教练技术相关理论基础,构建理论框架,结合国内高血压管理教育指南形成健康教练技术干预方案初稿;邀请专家实施半结构式访谈,并进行主题分析改善干预方案,最后经过预试验检验干预方案的适用性,形成终稿。2.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4月的住院高血压患者106名实施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试验组、对照组各53人,前者采用健康教练技术干预措施,后者采用常规高血压健康教育,3个月后评估结果指标,主要结果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控制率以及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次要结果包括体重、体质指数及自我效能评分。采用一般资料收集问卷、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作为基线调查和结果评估工具,其中一般资料收集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资料;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包括4个维度、21个条目:治疗管理8题、饮食运动管理5题、生活习惯管理5题和危险因素管理3题;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共有6个项目,包括角色功能,症状管理,控制情绪和医生沟通等内容。所有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具体的统计学方法有U检验、卡方检验等,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经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预实验确定最终干预方案“健康教练技术干预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健康教练技术理论指导、健康教练的角色与职责内容以及具体操作流程。2.干预前基线调查结果显示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学历水平、月收入、身高、体重、医疗费用来源、高血压年限、高血压分级、有无其他疾病)和各观察指标基线资料(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控制率、体质指数、自我管理行为、自我管理行为等级和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试验组、对照组血压均显著下降,试验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值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控制率得到明显改善,试验组由干预前35.8%增加到干预后88.7%,对照组由干预前43.1%增加到干预后72.5%,且试验组血压控制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试验组自我管理行为得到明显改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较干预前增加14.21±5.80,治疗管理、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危险因素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分别增加 5.04±3.64、4.92±3.13、2.17±2.27、1.81±2.1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较干预前增加3.82±3.19,其中治疗管理、饮食运动、危险因素得分较干预前分别增加1.76±2.21、1.29±1.88、0.63士1.4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习惯得分较干预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变化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试验组、对照组自我效能水平较干预前均得到明显提升。两组自我效能得分较干预前分别增加8.09±6.51、3.55±3.9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试验组体重有所下降(-0.70±1.17),但下降幅度有限,体质指数减少0.22±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体重、体质指数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体重下降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健康教练技术干预方案在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中具备有效性及可行性;2.健康教练技术能够有效促进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的转变,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善自我管理水平;3.健康教练技术能够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有效降低收缩压、舒张压,从而减少心血管病等并发症的发生;4.健康教练技术有助于控制患者体重,是一项有潜力的管理方法;5.两种干预方法均能提升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健康教练技术优于常规高血压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