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时间词“早、晚、先、迟”为研究对象,三个平面理论为依托,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角度对四者进行全面地分析和区别。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方法,简述了前人在相关方面做的研究成果。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主要是研究时间词“早、晚、先、迟”的语义分析;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从共时角度分析得到时间词“早、晚、先、迟”单独使用时多体现谓词性特征,在句中可单独作状语或补语,不单独作谓语,作谓语时通常要前加或后加其他成分。当他们运用于某些常见语法格式时,呈现出一定差异:“早、晚、迟”与动态助词“了”的搭配更多,“先”不存在与“了”的搭配。“早”重叠后通常当副词使用,时间意义上有所强调和加重,“晚”重叠后体现的只有名词“每晚”的意思,“先”一般不存在单独的重叠格式,“迟”的重叠格式是古代汉语的遗留迹象,并且通常后接否定表达。表时间程度时,只有“早”、“晚”较多地与指示代词“这么”、“那么”搭配使用,并且和“这么”搭配的情况远多于“那么”。另外四者相互之间组成复合词方面,“早”的构词能力最强。语用上,我们发现否定词“不”与“早、晚、迟”的组合能力更强,其表达的意义和功能大于“没”与他们的组合。“没”不修饰“迟”。“没”在修饰“早、晚、先”时,后面会接谓词短语结构,并且“没”否定的是后面整个结构。另外,“没早没晚”、“不早不晚”的形式也较为常用。“早、晚”作状语的时候多与语气副词共同出现,表现出说话者一定的语气,这时候的“早”与“先”、“晚”与“迟”不能替换。历时上“早”的名词义始终不占优势,“早”的副词义项在上古汉语中就已萌芽,其形容词义在中古时期由副词义的“早”逐渐代替并占统治地位。“晚”的名词义战胜形容词义始终占据上风,名词“晚”的使用比例在其各义项中最大。“先”由产生之初表空间位移到兼表时间的早,在四者中使用频率最高。“迟”由表速度缓慢之义逐渐发展为时间上的晚和迟。第三部分为第五章,探讨母语为非汉语的语言学习者使用时间词“早、晚、先、迟”存在的偏误。四者单独使用时较为简单,不容易出现错误,但放在一起区分则难免犯错,主要在于某些常用的固定表达、复合词及其重叠格式。最后为结束语,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并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出可能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