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与GIS的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以长白山保护区与四个林业局为例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sm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周边的白河、露水河、泉阳及松江河四个林业局为研究区,以自然保护区为界将研究区划分为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两个部分。以1994年、2004年和2015年三个时相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保护区内外及各林业局的森林景观格局现状及其在面积、类型转移、形状、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并利用DEM数据研究了各景观类型分布随地形的变化。结果表明:  (1)保护区内的主要景观类型是针叶林景观,而保护区外各林业局的主要景观类型是针阔混交林景观。较保护区外而言,保护区内由于受到的人为干扰较小,其林地景观分布更加集中,景观形状更加简单规则,连通性更强,景观破碎化程度低,但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较差。  (2)保护区和林业局内的针叶林逐渐转变为针阔混交林,景观面积普遍减少,而针阔混交林又逐渐向阔叶林转变。保护区外非林地景观面积大幅度增加,侵占了部分森林用地,研究期间森林总面积共减少了2655公顷,而保护区内森林总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保护区内苔原景观有被针叶林和裸地景观入侵的趋势,景观面积逐渐减小。二十年来,保护区内的破碎化现象加剧,景观多样性增强,而保护区外呈现相反趋势。各林业局之间的景观格局变化不同:露水河和松江河林业局景观连通性增强、破碎化现象有所改善,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减弱,而泉阳林业局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景观格局优化。  (3)研究区各景观类型大多分布在平坡和缓坡的坡地上。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水域景观大多分布于阴坡和半阴坡的坡地上,阔叶林、苔原和建设用地景观大多分布于阳坡和半阳坡的坡地上,各景观类型的变化几乎均匀出现于各个坡向。研究区表现出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谱,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苔原景观主要分布的海拔梯度范围分别为:1100m以下、700-1100m、1100-1650m、1650m以上,且这几种景观类型的分布均有向更高海拔区域扩散的趋势。
其他文献
本论文就利用功能性标记辅助选择方法改良稻米直链淀粉含量(AC)和香味等重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得到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籼型保持系和不育系。结果如下:1.利用Wx基因功能性标记“484/485”对国内13份籼型保持系进行多态性鉴定和筛选,结果显示,检测出的Wx基因型与本品种AC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利用“484/485”标记对“Ⅱ-32B/宜香1B”配组后代(F_(1-3))进行PCR鉴定,结
以湖北安陆王义贞镇退耕还林为研究对象,以当地的社会、经济、地理条件为基础,综合评价了退耕还意杨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如下成果:  (1)探讨了单一树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城市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对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功能区内包含不同地物类型而不同功能区间有可能涵盖相同地物类型,导致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