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周边的白河、露水河、泉阳及松江河四个林业局为研究区,以自然保护区为界将研究区划分为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两个部分。以1994年、2004年和2015年三个时相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保护区内外及各林业局的森林景观格局现状及其在面积、类型转移、形状、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并利用DEM数据研究了各景观类型分布随地形的变化。结果表明: (1)保护区内的主要景观类型是针叶林景观,而保护区外各林业局的主要景观类型是针阔混交林景观。较保护区外而言,保护区内由于受到的人为干扰较小,其林地景观分布更加集中,景观形状更加简单规则,连通性更强,景观破碎化程度低,但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较差。 (2)保护区和林业局内的针叶林逐渐转变为针阔混交林,景观面积普遍减少,而针阔混交林又逐渐向阔叶林转变。保护区外非林地景观面积大幅度增加,侵占了部分森林用地,研究期间森林总面积共减少了2655公顷,而保护区内森林总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保护区内苔原景观有被针叶林和裸地景观入侵的趋势,景观面积逐渐减小。二十年来,保护区内的破碎化现象加剧,景观多样性增强,而保护区外呈现相反趋势。各林业局之间的景观格局变化不同:露水河和松江河林业局景观连通性增强、破碎化现象有所改善,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减弱,而泉阳林业局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景观格局优化。 (3)研究区各景观类型大多分布在平坡和缓坡的坡地上。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水域景观大多分布于阴坡和半阴坡的坡地上,阔叶林、苔原和建设用地景观大多分布于阳坡和半阳坡的坡地上,各景观类型的变化几乎均匀出现于各个坡向。研究区表现出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谱,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苔原景观主要分布的海拔梯度范围分别为:1100m以下、700-1100m、1100-1650m、1650m以上,且这几种景观类型的分布均有向更高海拔区域扩散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