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波静校正的新方法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l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的难题之一。转换波静校正现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是公认的最难处理的,至今尚未圆满解决。对于转换波静校正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提高多波勘探的效果,因此解决好此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转换波接收点静校正的特点出发,对短波长分量和长波长分量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提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并进行了理论数据的试算。最后用高阶统计量的方法进行时延估计,并把它与互相关作了比较。转换波的静校正显然是由震源点的P波静校正和接收点S波的静校正组成,对于前者,与常规的P波静校正相同,对于后者分为短波长分量和长波长分量。对于短波长分量利用优化共接收点叠加道确定总的接收点静校正量,当地层构造横向有较大变化时,可利用圆滑的方法得到对构造起伏的估计,二者之差即为接收点的静校正量。转换波接收点长波长静校正的计算:近地表有异常变化的Vp/Vs值,在此情况下可先用已做过静校正处理的P波共接收点叠加剖面去估计地质构造和校正拉伸成相匹配的PS波,再用互相关法计算PS波接收点的静校正。另外也可利用高阶统计量的方法进行时延估计,本文分别在时域和频域进行了理论说明,并用所介绍的高阶统计量方法进行时延估计的数据试算,就频域和时域两方面与互相关法进行了对比,验证了高阶统计量方法的优越性。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转换点位置确定的几种方法,然后对转换波进行共转换点道集抽取。第二章首先说明了转换波短波长静校正与纵波静校正的不同,针对这种差异介绍了转换波静校正的原理,对模型道的形成和时差的求取作了说明,即总静校正的求取和地层起伏的时间延迟以及接收点静校正的获得。最后对三维中转换波静校正作了一点探讨。第三章首先介绍了引起长波长静校正的原因,说明了进行长波长静校正的原理,最后介绍了长波长静校正的方法。第四章是理论数据试算部分,分别作了短波长理论数据的试算,并解释了结果,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很好解决静校正的能力,并处理了实际资料,看出该方法的效用。对长波长静校正,先做了子波拉伸,说明这种方法可以拉伸纵波与横波匹配,然后用理论数据计算了接收点长波长静校正量,提出了解决静校正过程中出现的拉伸量的一些应注意的问题,论证了这种方法的解决长波长静校正的可行性。第五章是高阶统计量与时延估计。首先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了高阶统计量和高阶矩概念及其谱特性,重点介绍了三阶统计量的均方一致估计双谱的估计。然后说明了高阶统计量的时延估计,分别从时域和频域两<WP=59>个方面论述了它们各自的估计准则,最后进行了高阶统计量时延估计的理论数据试算。。通过本论文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转换波转换点的位置确定对转换波的有效叠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实际中一般根据纵横波的速度比采用近似的计算公式计算。2)对于转换波短波长的静校正,其静校正量比较大,用趋势面法可以有效的提取构造项,对静校正进行了有效的分离。趋势面的提取本文采用了五点三次圆滑的方法和最小二乘拟合法,可以看出,五点三次圆滑的方法是更好更简单的一种算法。静校正做的好坏决定于趋势面提取的正确与否,对开始几道和最后几道圆滑时,需要内插数据以保证5点进行,圆滑的次数通过试验选择。3)对于转换波的长波长静校正,可得到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性变化的静校正值曲线,长波长分量的精度直接影响构造要素的解释。对此采用了共接收点叠加剖面,对已作了纵波静校正的纵波记录,利用纵横波速度比转换为时间比,对其拉伸,作为与横波相应道的模型道,用横波的记录与模型道作互相关得到横波的静校正量。进行纵波拉伸时会产生拉伸畸变,需要在拉伸中作线性插值。纵横波速度比采用扫描的方法,给定一个初始的值,利用纵波和横波的相似性,进行扫描得到波速比。4)利用高阶统计量进行时延估计,对比了它与互相关方法的差别,表明高阶统计量方法是更准确的时延估计方法。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