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制作纹状体内多位点注入6-羟基多巴(6—OHDA)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从而为研究帕金森病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提供实验基础。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对帕金森病大鼠的行为学指标的影响,及其对中脑纹状体内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对帕金森病大鼠的治疗效应,并通过观察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mRNA表达,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机理。 方法:选用健康的雄性SD大鼠,多位点纹状体内注入6-OHDA制作PD大鼠模型。术后第7,14,21,28天,颈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记录大鼠向损伤对侧不改变方向旋转次数,以平均每分钟旋转不低于7次者为阳性合格PD模型大鼠。治疗结束后,再次检测各组实验大鼠的旋转行为,并通过高效液相电化学法(HPLC-ECD)测定各组实验大鼠纹状体内 DA含量。通过分析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和纹状体内DA含量的改变,观察电针刺激大鼠“百会”“风府”以及“太冲、合谷”穴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与常用的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方案进行疗效比较。在此基础上,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实验大鼠中脑黑质中THmRNA的蛋白表达,进而初步探讨电针对帕金森病治疗作用的部分机理。 结果:通过多位点纹状体内注入6-OHDA制作PD大鼠模型的造模方法可行有效。对各组实验大鼠行为学检测及脑纹状体内DA的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电针疗法、口服美多巴、针药结合疗法可以有效提高纹状体内DA的含量,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通过检测各组实验大鼠中脑黑质中THmRNA的蛋白表达情况,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明显提高(P<0.05),证实电针头穴、口服美多巴、针药结合疗法能使帕金森病大鼠中脑酪氨酸羟化酶基因表达增加。从电针治疗组、美多巴治疗组、针药结合组的行为学检测、DA含量、THmRNA的相对表达量三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电针有同补充脑神经递质相似的疗效,而且从治疗的趋势上,针药结合治疗有优于其他两种单一疗法的趋势,为临床的针药结合治疗帕金森病提供实验依据。 结论: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并通过增加中脑THmRNA的蛋白表达、提高脑纹状体内 DA含量,控制帕金森病进一步的发展。有效提高酪氨酸羟化酶表达,恢复其活性,增加DA含量,从而修复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黑质细胞,而缓解旋转行为,这可能是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部分机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