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在3个温度(24±0.5℃、28±0.5℃、31±0.5℃)条件下进行中华乌塘鳢受精卵培育,观察在所设定的温度条件下仔、稚鱼及幼鱼的发育状况,运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中华乌塘鳢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形成、迁移,性分化规律以及性比变化,探讨温度对中华乌塘鳢性分化和早期性腺发育的影响,为中华乌塘鳢的温度诱导性分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显示,在28±0.5℃的培养温度下,1日龄仔鱼原始生殖细胞(PGC)位于消化道中肠靠近前肾管的腹膜上皮;5日龄仔鱼PGCs增殖且有向前肾管两侧迁移的趋势;20日龄生殖嵴及原始性腺形成;25日龄生殖嵴内产生单个PGC;50日龄卵巢腔的形成,从解剖学水平标志着卵巢开始分化;55日龄卵巢腔中初级卵母细胞的出现,从细胞学水平标志着卵巢分化的开始;95日龄精小叶的形成及输出管的出现,从组织学水平标志着精巢开始分化;120日龄初级精母细胞的出现,从细胞学水平标志着精巢分化的开始。4月龄时贮精囊出现,囊内未见精子的存在。在24±0.5℃的培养温度下,60日龄卵巢腔形成及卵原细胞出现,80日龄初级卵母细胞出现;在31±0.5℃的培养温度下,50日龄卵巢腔形成且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性腺分化程度与体长密切相关。对分化过程中的原始生殖细胞、卵细胞、精细胞及贮精囊的组织学特征进行观察。精巢的内部结构是小叶型,其精原细胞及精母细胞存在于精小囊中,同一个精小囊内的精细胞发育基本同步,精小叶的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律。贮精囊被结缔组织隔膜分隔成许多小室腔,小室腔内有分泌物。中华乌塘鳢的卵巢腔形成方式是在性腺外侧出现组织突,组织突向上向下延伸,在侧面融合而形成卵巢腔。用较高温度(31±0.5)℃和较低温度(24±0.5)℃对受精卵及仔稚鱼连续温度处理,都能轻微提高雌性性比,但与对照组性比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