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景观与蚊虫密度消长关系密切,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区域景观特征进而破坏了蚊虫原有的孳生环境,地表水污染又使城市河道成为新的蚊虫孳生地。然而,传统的蚊虫调查研究很少关注孳生地周边地理景观的影响,且多为描述性分析。此外,水质状况对蚊虫产卵和幼虫生长的影响也鲜见相关报道。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河道水环境修复与蚊虫孳生关系及协调性研究》(NO.51278192),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提取上海市蚊虫监测点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和景观多样性数据,重点分析区域水体、植被密度、分布状况对蚊虫密度消长的影响。同时通过相关实验研究水质对常见蚊种产卵选择性和幼虫生长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以城镇建筑用地为主,植被和未利用面积明显低于郊区。郊区监测点缓冲区的景观多样性一般高于市区,各土地类型斑块分布均衡化、破碎化程度较高,生境更为复杂,适合蚊类孳生,蚊虫密度明显高于市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破坏了孳生地环境,一定程度上引起蚊虫密度的下降。(2)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不同季节各土地利用类型与蚊虫密度消长的关系。2006年和2009年春季与蚊虫密度关联度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农林及城市绿化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07年和2008年夏季与蚊虫密度关联度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建筑用地,这可能与蚊虫的产卵和寻找血源有关。2005年和2010年秋季与蚊虫密度关联度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均为农林及城市绿化用地。此外,2009年春季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建筑用地、大型交通运输用地与蚊虫密度灰色关联值较2006年分别增加了0.0932、0.0840、0.0867,说明3年间上海城市建设对蚊虫密度消长有重要影响。(3)上海市郊区水网密度高于市区,夏季水域密度高于春、秋季水域密度,随着区域水系密度越大,蚊虫密度较高的可能性愈大。春、秋季郊区水体斑块形状较市区复杂程度更大,夏季雨水充足、水位上升,市区和郊区的水体斑块复杂程度差异较小,城市化可引起水系网络结构向主干化和简单化发展,而随着水体斑块复杂性增大,蚊虫密度较高的可能性愈大。春季市区水体斑块分布破碎度高于郊区,夏季雨水较多导致水体景观连接性升高,破碎度下降,秋季雨水少,大部分地区水体斑块分布离散,而随着水体分布连通性增大,破碎度降低,蚊虫密度较高的可能性愈大。(4)监测点蚊虫密度与缓冲区域平均NDVI相关性分析表明:随着区域植被密度增大,蚊虫密度较高的可能性也愈大。比较不同季节不同植被覆盖度下蚊虫密度:春、夏季50%~70%植被覆盖度更利于蚊虫孳生和活动,秋季10%~30%和50%-70%植被覆盖度蚊虫密度均较高,可能和蚊虫开始进入越冬场所有关。(5)不同河道水样诱使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的产卵数量均有明显区别。其中,淡色库蚊在桃浦河、工业河水样中产卵数量较多,而在相对清洁的脱氯水和丽娃河、樱桃河水样,以及出现黑臭现象的山下河水样中产卵数量较少;白纹伊蚊则随着河道水样污染程度的加重,产卵数量相应增加。结果表明,过于清洁、营养盐缺乏的水质相对于有一定污染的水体,较难诱使蚊虫产卵。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释放的藻毒素、黑臭河水散发的H2S、NH3等气体可能影响淡色库蚊的产卵。两类蚊种幼虫在脱氯水、丽娃河、樱桃河水样中均很难生长至三龄,而在桃浦河、工业河、山下河水样中均有蚊蛹出现,表明蚊幼孳生的水体应具有一定污染水平,以提供其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