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研究

来源 :安徽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8356341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重金属废水,使水体污染加剧,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目前,国内外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吸附法、电解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各有针对性,而且大部分已经得到普遍使用。矿物吸附技术作为新兴的废水处理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矿物吸附法的吸附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并且可以回收,在环境保护和重金属回收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开发这种安全、高效的吸附材料,对于解决重金属污染的水环境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蜂巢石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它在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实例,然后通过理化试验对蜂巢石的结构特征和相关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其具有一定的阳离子吸纳能力。在此基础上以Mn2+、Cr6+、Pb2+、Cd2+为吸附对象,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蜂巢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探索重金属废水处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并且利用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模型和结构表征,进一步揭示蜂巢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蜂巢石表面孔隙发育较好,比表面积较大,是一种优质的吸附材料。比表面积的大小不仅与其产地有关,还与其粒径的大小有关,一般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蜂巢石的结晶度很高,基本在87%以上,晶体结构为硅氧四面体的骨架结构,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够吸纳一定电量的阳离子。晶型完整,晶粒与晶粒之间的间距较小,在2.8641nm~2.9976nm之间,容易产生微孔,有利于增加其有效的吸附空间。孔隙特性研究发现,微孔和中孔是蜂巢石吸附行为的主要参与者(孔半径5~70A),最理想的吸附位置为孔半径在5.6A左右的孔隙。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蜂巢石的投加量和溶液的pH值是影响吸附效果的重要因素,蜂巢石吸附Mn2+、Pb2+、Cd2+的最佳条件为:pH=5,投加量0.4g/L,初始浓度5mg/L,此时吸附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80%以上,吸附量超过10.00mg/g;蜂巢石吸附Cr6+的最佳条件为:pH=2,投加量0.3g/L,初始浓度5mg/L,此时吸附效果最好,去除率可以达到99.61%,吸附量在17.00mg/g左右。蜂巢石对低浓度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效果较好,吸附反应速率较快,30min内基本完成吸附,1h便能达到动态平衡。Lagergren拟一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蜂巢石对Mn2+、Cr6+、Pb2+、Cd2+四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化学吸附为辅,由单分子层吸附过渡到多分子层吸附。吸附完成后蜂巢石的表面变得平整光滑、密实紧凑,晶粒增大,晶面间距减小,说明蜂巢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是有效的,金属离子填满了表面孔隙,占据了活性位点,甚至有些金属离子已经进入到蜂巢石的内部,填充在晶粒之间。
其他文献
含油废水的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采用陶瓷平板膜过滤装置加上外投混凝剂的方法处理含油废水代替传统的粗滤、精滤、气浮步骤,研究其处理效能,重点考
研究企业知识有效配置决定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知识链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及其对企业创新能力支持效用的研究,构建以组织学习为核心的创新能力提升内在机制和以知
基于测定化学耗氧量(COD)的氧化还原滴定国家标准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用多步湿化学氧化法消解水样的新技术,即先以含硫酸锰、过硫酸钾和高锰酸钾的混合碱液对水样进行回流消解,
在文献调研和专家筛选的基础上,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技术扩散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创新能力5个方面选取22个要素作
废旧锌锰电池中金属资源丰富,随意丢弃不仅污染环境,还会浪费大量的资源,有必要对其回收处理。但目前回收处理废旧锌锰电池的工艺复杂、成本高、回收产品附加值不高。尖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