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关于铅引起氧化损伤导致脂质过氧化的人群调查研究资料报道很少。铅职业接触人群体内的铅负荷与脂质过氧化代谢变化关系的研究对于评价生物负荷—效应十分重要。本文以铅作业环境空气铅浓度和尿铅水平作为接触负荷,以血清丙二醛(malonicdialdehyde,MDA)和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作为脂质过氧化物损伤效应指标,血清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作为酶性抗氧化能力指标,探讨职业性铅接触人群铅负荷水平对脂质过氧化产物和抗氧化酶的影响,为铅中毒机制研究和铅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提供基础资料。方法1.调查对象以某金属冶炼企业的126名铅作业工人作为铅接触组,其中男66人,女60人,年龄(36.0±5.5)岁(23~46岁),工龄(2.1±2.1)年(1~4年)。以该企业无铅接触史的管理及办公室工作人员70人为对照组,其中男44人,女26人,年龄(35.7±7.6)岁(20~47岁),工龄(3.0±1.9)年(1~5年)。经统计分析,两组在年龄、性别、工龄及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FC-Ⅰ型粉尘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用DSPA-Ⅱ型微分电位溶出仪测定铅含量。3.采用基体改进剂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尿铅。4.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alonic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hydrogenperoxide,H2O2)、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试剂盒均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要求进行检测。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建立实验结果数据库,以((?)±S)表示定量指标的平均值及其标准差,根据资料特征进行F检验、t检验及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取0.05。结果1.在冶炼、制板、组装等运行车间共采集空气铅尘样品223个,其中铅尘样品46份,铅烟样品177份。空气铅尘最低浓度0.016mg/m3,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最高浓度1.780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34.6倍;平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2.99倍。空气铅烟最低浓度0.013mg/m3,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最高浓度1.940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63.67倍;平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7.28倍。2.铅接触组尿铅含量为0.024~2.048μmol/L,平均0.756±0.449μmol/L(《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 37-2002,尿铅正常值上限为0.34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0.024±0.039μmol/L,P<0.05。3.脂质过氧化物损伤效应指标,血清MDA铅接触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9.39±4.58和17.25±3.22 nmol/ml,血清H2O2铅接触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7.97±9.50和24.76±6.77 mmol/L,铅接触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性抗氧化能力指标,血清CAT铅接触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03±1.62和2.49±0.55U,血清GSH-Px铅接触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15.45±90.86和265.69±67.21 U,铅接触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尿铅负荷为自变量,以血清MDA、H2O2、CAT和GSH-Px水平为应变量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尿铅负荷与血清MDA、H2O2、CA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4.铅作业工人血清MDA和H2O2含量及CAT和GSH-PX活性不同工龄间比较脂质过氧化指标MDA和H2O2含量随工龄增加而增高,抗氧化指标CAT和GSH-PX活性随工龄增加而降低。其中,血清MDA含量工龄~2和~3组与工龄~1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4组与工龄~2和~1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血清H2O2含量工龄~3组与工龄~1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4组与工龄~1和~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血清CAT活性工龄~3组与工龄~1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4组与工龄~1和~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血清GSH-PX活性工龄~2和~3组与工龄~1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4组与工龄~1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铅接触可增强机体的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机体抗氧化酶系活力,可能参与了体内某些内分泌功能和组织学的损害机制,对铅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