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该理论提出至今不过二十几年,却已被大量理论和实践证明对人类的行为起着核心的、普遍的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目前,自我效能感理论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被广泛应用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领域中。大量来自实验的、跨领域的及比较的研究结果证实,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任务的执行及自我调节学习等具有重要作用。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取得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内对此虽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不够全面、深入,而且将自我效能感应用于具体学科的研究还较少,并主要集中在数学、体育方面,在语文方面的研究很少,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为了进一步扩展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有必要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学业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学生对自身完成既定学习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与信念”,其变化表现在三个维度上,即水平、广度和强度。但在对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行测量时,现在的大部分研究并不对之进行维度区分,而主要采用单一的、多等级的量表形式。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主观信念,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它影响了学生在特定学习情境中的选择行为、付出努力的程度、面对困难时的坚韧性和情绪唤醒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挥。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操作能力的判断,是一种认知过程,而并不是学生的某一稳定的人格特性,因此,我们可以对影响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因素和导致自我效能感改变的因素加以研究。班杜拉及其同事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四个信息来源: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导、情绪生理状态,但这四种信息源只有通过学生的认知评价才具有指导意义。本论文结合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中学生语文教学实际,探讨了提高中学生语文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提高中学生语文自我效能感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反馈性原则。提高策略包括:帮助学生了理语文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作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指导学生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归因;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的教学作为母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的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