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在霍童溪流域径流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i1xiang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的流域水文过程效应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水文模型作为流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下径流变化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水文模型可以建立流域降雨、蒸散发、土壤下渗、地下水等水文要素对径流的响应过程,并定量揭示和评估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和气候变化作用下的流域径流变化机制。霍童溪流域的降水气象要素在地域分布上差异明显,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害频繁,水能资源丰富,梯级开发的水利工程设施众多,本研究以霍童溪流域为研究区域,开展针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下霍童溪流域水文过程效应的研究,对霍童溪流域水资源合理规划和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指导依据价值。基于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收集气象水文数据,并结合流域DEM、土壤属性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类型图等其它辅助数据,构建了霍童溪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此基础上,定量探究霍童溪流域水库建成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并设计未来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情景驱动SWAT模型模拟分析流域未来径流可能变化的趋势。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运用DEM数据、土壤、土地利用数据和气象数据,并通过对土壤属性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构建霍童溪流域土壤属性数据;基于霍童溪流域1996年-2016年气象数据构建天气发生器,并添加补充了9个2001~2016年雨量站构建霍童溪气象数据库。借助GIS和RS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数据解译、土壤类型图数字化、DEM数据处理,构建霍童溪流域SWAT模型的相关空间数据库。(2)在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影响以及研究区水库运行特点的的基础上,本研究采取分段率定结合SWAT_CUP程序中的SUFI2算法,提高了模型模拟精度,降低了模型不确定性。霍童溪流域2001~2016年日尺度径流模拟中,率定期最小效率系数为0.65以上,最小确定系数在0.66以上,通过加入水库出库流量数据的洪口水库坝下控制流域日尺度模拟确定系数能达到0.85,说明水库数据对模型模拟准确具有重要影响。月尺度下流域径流平均确定系数R2为0.96,平均效率系数NSE为0.94;年尺度下流域径流模拟中,各站点率定结果平均效率系数为0.88,平均确定系数为0.97,验证期平均效率系数0.87,平均确定系数为1,日、月、年尺度下径流模拟结果都可以满足SWAT模型应用精度要求。(3)水库对极端洪水和极端枯水有显著影响,起着消峰补枯的作用。本研究以水库运行时间为节点,应用SWAT水库模拟功能,构建6种变化情景,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水库运行对霍童溪径流的影响,发现气候变化是霍童溪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贡献因子,贡献率可达65.82%,其次是水库运行达17.25%,再次是土地利用16.93%,产水量值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洪口水库坝上区域。水库通过在汛期(4-10月)丰水季节进行拦截蓄水,非汛期(11月、12月、1-3月)枯水季节开闸放水对流域水文过程进行错峰调节,其中增加变化最大的两个月份是2月、3月,月均径流深增加幅度可达水库未运行时的38.26%、29.22%。通过对未来极端土地利用情景进行模拟,同等条件下,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大于草地,草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大于耕地。(4)通过线性回归方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分析对霍童溪流域50年来气温和降水进行趋势性分析,50年以来流域年际降水变化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29.81mm/10a,在2013年前后出现降水突变点;50年以来流域年际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0.289℃/10a,且在1996年出现气温突变点。(5)基于流域50年以来历史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对未来10年(2027年)、40年(2047年)8种气候变化进行情景模拟。结果显示,当气温不变,降水发生变化时,流域降水每升高1%,径流深平均增加18.83mm;当降水保持不变,气温发生变化时,流域气温每升高1℃时,流域出口年均径流深减少13.74mm。可见流域降水变化对径流量变化较气温变化更敏感。基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流域未来40年24种气候变化情景分析表明,当温度保持不变,降水仅提高10%,流域年均径流深提高195.5mm;而当降水保持不变时,温度减少1℃时,流域年均径流深仅提高5.13mm。对比IPCC气候变化情景下1%降水变化和气温1℃变化,降水增加越大,其对流域径流量协同作用越明显,贡献度越高,反之降水减少比例越多,其对径流量的拒抗作用越强,减少也越多;气温增加时,流域径流量减少,但其减少幅度变化量降低,气温降低时,流域径流量增加,增加幅度随之增大。同时,气候变化下,降水变化对霍童溪流域径流量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气温变化相比于降水变化占次要地位。
其他文献
南方红壤区是中国第二大水土流失区,涉及范围广,侵蚀强度大,程度深,威胁着南方广大地区的环境问题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南方红壤区十分迫切需要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芒萁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具有很强的生态恢复和保持水土功能,然而野外实际环境中存在限制因子限制其在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程度强烈地区的生长和蔓延。为促进南方红壤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和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研究限制芒萁生长
农业干旱既能使农作物减产,又能引发病虫害等次生灾害,是制约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南方土地利用强度大、景观斑块复杂破碎的沿海平原地区,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既能反映农作物受旱的时间变化过程,又能反映农作物受旱的空间变化细节,在农业干旱遥感监测中具有迫切的需求。本文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在分析农业干旱成灾过程的致灾因子及其监测机理的基础上,以低空间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温度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被破坏,导致土地覆盖发生重大变化,土地覆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状况。研究城市植被发生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程度,植被变化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反馈作用。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植被结构和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参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的生长状
城市绿地的空间形态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城市绿地的空间形态变化可为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创建舒适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等提供科学参考。论文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通过对1999-2018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的处理,获取了研究区5个时间节点的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专题信息;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扩展指数对研究区城市绿地的土地利
本文以包含鼓楼区、仓山区、台江区、晋安区、马尾区、闽侯县及连江县部分区域的福州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福州市近年来城市宜居性建设的背景,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现状、探讨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依据一定原则,结合《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并参考其他学者建立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选取18个适合评价福州市宜居性的指标。其次,按照居民区尺度,以误差最小为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292
21世纪以来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尤其是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几乎困扰着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区。虽然目前饮用水处理厂的消毒工艺相对成熟,有多种饮用水消毒途径可供选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此外,人类还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选择利用清洁、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水资源问题是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开展了太阳光电化学饮用水消毒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下:1、玻璃碳(RVC)电极电解原位生成H2O2显著强化太阳能水消毒(SODIS
近年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快速城市化和不适当的城市规划政策带来的雨洪灾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实施了被称为“海绵城市”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战略。流域海绵体对雨水具有吸细、蓄渗和传输的作用,能够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以应对流域的雨洪和干旱。定量评估海绵城市规划前后的流域海绵效应能够更有效地指导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街区尺度,通过雨水实验和水文模拟的方法评估海绵工程设施的海绵效应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演变规律研究是水文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人类活动导致的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流域洪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洪水洪峰流量序列的非一致性。为此,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对洪峰流量序列的还现,分析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洪峰流量趋势变化的影响,分析洪峰流量频率分布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还现模拟获取洪水空间变化结果,揭示小流域洪水洪峰流量的变
近百年来,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增多,全球平均温度普遍升高,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水循环作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洪涝以及干旱灾害频繁的发生,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因此加大对未来气候变化下流域的水文响应研究,对于防灾减灾和流域水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未来气候变化水文响应的研究主要是借助气候模式和水文模型的联合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来源
工作在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块材置于特定分布的外磁场中时,因为自身的超导感应电性和磁通钉扎特性,使其具有稳定的悬浮和导向。基于这自稳定系统设计的磁悬浮列车,在未来地面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潜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系统中,永磁轨道提供的应用外磁场对维持磁浮车的稳定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永磁轨道由若干统一规格的磁轨段组成,由于受到磁体加工工艺及组装精度的影响,导致永磁轨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