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立于1912年8月13日的西安易俗社,原名“易俗伶学社”,于1915年改名“西安易俗社”,简称“陕西易俗社”,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秦腔艺术团体,也是近代中国最古老的剧社。易俗社在建立之初即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开启了我国戏曲教育的新篇章。我国的戏曲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具备戏曲文化和戏曲艺术技能为主要目的的专业人才教育。新时期以来,戏曲教育和戏曲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序列中实现了转型与跨越式的发展。回眸戏曲教育的发展历程可总结出“戏曲文化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培养”这一规律;纵观我国高校戏曲教育发展历程,现代高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可以说是在接收和改造旧教育的基础上开始步入正轨,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内容分别为:绪论、易俗社及其育人传统、新时期以来戏曲教育现状及高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易俗社育人传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以及结论。文中一方面梳理易俗社的育人传统,挖掘易俗社培育人才的可取之处;另一方面以新时期以来我国高校戏曲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其培养模式类别,并探讨目前戏曲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易俗社的育人传统并将其与现代高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联,探寻易俗社育人传统对于现代高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的可借鉴之处,以期为推进高校戏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