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不断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开始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笔者研究在南宁的伏台进城务工人员在文化变迁背景下对随迁子女所进行的家庭教育。这些伏台人大部分为壮族,其流出地为伏台屯(南宁市马山县一个偏远村庄)。本文选择该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下几个因素考虑:首先,伏台人的原生态文化保存较好,但进入南宁市区后,他们所接触的文化发生了变化。其次,伏台务工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类型与其他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类型相似,具有普遍性;最后,伏台人身处“那”文化圈,受“那”文化影响。他们入城后,成为代耕菜农,这种“离乡不离土”的流动类型又使其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本研究以广西南宁市六城区的伏台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对其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研究。首先,笔者从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出地——伏台屯的原生态出发,实地考察了伏台屯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并对伏台人在这种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原生态家庭教育进行细致分析。大量的实地考察让笔者清楚地看到伏台屯独特的原生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不仅深刻地影响到当地人的原生态家庭教育,并且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一,家庭教育中的祖先崇拜使得伏台人从小产生对祖先的敬仰,进而尊敬周围老人;第二,自然崇拜让人们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感,进而热爱与敬畏生命;第三,节日文化教育也让伏台人对家乡更加热爱;第四,“学而优则仕”思想使伏台人对家庭教育更加重视;第五,祖辈的教育使原生态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其次,本研究着重探讨在南宁的伏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通过非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笔者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根据深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情况,笔者发现在南宁的伏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亲子关系淡漠、原生态家庭教育弱化和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再次,本文运用教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视角对在南宁的伏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困境进行审视,深入分析导致该困境的深层原因,即文化冲突、家庭教育的非连续性和文化断裂。具体而言是家庭教育主体的变化、遭遇家庭的变迁和多元文化差异和困扰等引起文化冲突;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熟人文化的嬗变和其他教育场域的退场又构成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非连续性原因:加之原生态文化的断裂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弱化又导致了文化断裂。最后,基于教育人类学的思考,结合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基础建构等相关理论视角,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即:家庭教育功能的优化与提升、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和整合教育资源、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等,提出关注家庭教育中非连续性事件、“成人”教育和加强家庭文化建设等对策,以便为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提供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