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愿望和追求,我们目前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人自身的和谐,即人的身心和谐。“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可见身心和谐问题不容忽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贫富差距问题愈益凸显,导致人的身心失衡等现象日趋严重,如焦虑、失望、精神抑郁、自杀等等。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探讨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等。身心和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是生理与心理、物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还是健康的身体与知、情、意、行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同时从其表现形式来看:在人性论上,身心和谐表现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在伦理道德上,身心和谐表现为情欲和理性的统一;在人的生存活动中,身心和谐表现为存在和意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综合起来看,所谓身心和谐,就是健康的身体在实践活动中与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协调互动,并随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达到最佳状态。作为个体的人不仅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感情,还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研究人的身心和谐问题,不仅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人学理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我们必须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力促现代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