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自我表露成为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显示,个体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中的自我表露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基于以往的研究结果,本研究聚焦于青少年网络自我表露行为,选取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实验室实验等多种方法,通过三个系列研究,比较其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两种常用的社交平台中进行自我表露时的差异情况,并在信息表露决策模型的框架下探讨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目前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进行自我表露的现状,比较高中生在上述两种社交平台中的网络自我表露宽度、深度、效价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上的网络自我表露宽度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在QQ空间中自我表露的主题显著多于微信朋友圈;(2)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上的网络自我表露深度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在QQ空间中自我表露的深度显著高于微信朋友圈;(3)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上的网络自我表露效价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在QQ空间中积极自我表露显著多于微信朋友圈,在QQ空间中消极自我表露显著多于微信朋友圈。研究二以虚拟的网络社交平台页面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室实验法,基于信息表露决策模型的视角,通过操纵表露对象的性质(好友列表中是否包含父母师长)进而操纵预期风险高低,通过操纵网络社交平台的功能(是否具有点赞和评论等功能)进而操纵预期效用高低,验证预期风险和预期效用对网络自我表露深度、宽度和效价的影响。研究二包含两个子研究,研究二a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对实验材料进行操纵检验,为后续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对实验材料进行的高、低风险操纵可靠;对实验材料进行的高、低效用操纵可靠。在此基础上,研究二b使用与研究二a相同的实验材料,进一步揭示预期风险和预期效用对高中生网络自我表露深度、宽度和效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预期效用对高中生网络自我表露的深度、宽度和效价无显著影响;(2)预期风险显著负向预测高中生网络自我表露的深度,即预期风险越低,高中生在网络中进行自我表露的程度越深。(3)预期风险显著负向预测高中生消极网络自我表露。即预期风险越低,高中生越倾向于在网络上表露消极内容。在研究二的基础上,研究三在现实情境中验证研究二结论的有效性,并进一步考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分别在预期风险与网络自我表露之间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说,研究三通过问卷调查法,结合客观数据,验证预期风险对高中生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两大社交平台中网络自我表露宽度、深度、效价间差异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在预期风险与网络自我表露之间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高中生在预期风险较高的平台(微信朋友圈,下同)进行的网络自我表露深度和宽度显著低于风险较低的平台(QQ空间,下同),在预期风险较高的平台进行的消极网络自我表露显著少于风险较低的平台。(2)亲子关系在预期风险对网络自我表露宽度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预期风险显著负向预测网络自我表露宽度,即高中生在预期风险较低的社交平台中网络自我表露的主题显著多于风险较高的平台。在亲子关系较好的情况下,预期风险对高中生的网络自我表露宽度的影响程度显著小于亲子关系较差的情况。(3)同伴关系在预期风险对网络自我表露宽度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预期风险显著负向预测网络自我表露宽度,即高中生在预期风险较低的社交平台中网络自我表露的主题显著多于风险较高的平台。在同伴关系较好的情况下,预期风险对高中生的网络自我表露宽度的影响程度显著小于同伴关系较差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