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生于俄国统治下的波兰东南部,后加入大英帝国商队并取得英国国籍,进而定居英国用英语写作。尽管康拉德在二十岁时他的英语知识充其量不过是几十个单词,但是他被西方评论家誉为本世纪最为出色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可以分为三类:丛林小说、航海小说和政治小说,作为康拉德最后一本重要的小说《胜利》(victory,1915)是评论界颇有争议的作品,也很难绝对归入上述三类作品,然而,在戴维森和著名评论家弗.雷.利维斯眼中,《胜利》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后者认为,这本小说“对孤独心理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研究”。
在理论上,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内涵确定、清晰的概念,因为它的兴起还与结构主义,特别是后结构主义有密切的关系。受后结构主义影响的女性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表现出的一些特点,解构中心和消解权威已经被扩展到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中。所以后现代主义的最根本特征就是中心的消解,此外,伊哈布.哈桑概括后现代主义的特质为“不确定的内在性”
小说《胜利》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下主题表现为人物人格的残缺,内心的矛盾困惑以及女性对男性的颠覆,在写作手法上,笔者简单分析了小说中的写作手法,印象主义,空间的压缩,故事发生的偶然性和时间的断裂以及叙述者的多变等,其中一些是现代主义的写作特色。哈桑说过,“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并没有一层铁幕或一道中国长城隔开;因为历史是一张可以被多次刮去字迹的羊皮纸,而文化则渗透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之中。”
在文章安排上,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康拉德生平及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是对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回顾以及对《胜利》的相关研究。第三部分分析了人物的残缺性、困惑性以及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对男性的颠覆。在第四部分简要地再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在文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的作用。第五部分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