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生态农业在技术上已初步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在产业市场化的经济背景下,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庭院式生态农业模式适应我国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但由于其逆历史潮流反分工和自给性特征,使得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并影响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针对生态农业的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市场化,分析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在分析生态农业市场化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生态农业市场化机制的原则、思路和框架,同时构建了我国生态农业废弃物市场,最后给出合理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主要回顾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认为我国生态农业存在发展动力不足、规模不经济性以及生态改善能力较弱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态农业的非市场化。第三章针对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农业市场化概念,从其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解析其深刻涵义,并分析其特征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其经济效益问题,经济效益是驱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第四章以经济效益为基础,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的纵向比较和生态农业与常规农业的横向比较,将我国的生态农业划分为传统阶段和现代阶段两个阶段,分析对比每一阶段的本质特征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并对生态农业市场化的经济效益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探讨生态农业市场化可行性条件,认为我国具备发展生态农业市场化的理论、实践和社会经济条件。第五章探讨了生态农业的内外形成机理,并分析了其对生态农业市场化的促进作用;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第六章提出构建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思路和框架,并初步构建了我国的生态农业废弃物市场,着重从农户自身效益最大化出发,分析农户对农业废弃物的供给和需求,同时探析生态农业废弃物市场的运行和实现条件。最后,第七章给出实现生态农业市场化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