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目的论视角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大众传媒,电影由于其特殊的魅力而广受欢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和外国的交流逐渐增多,其中也包括电影。在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同时,许多外国电影也被引进中国影院。电影翻译就成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作为电影片名,在传达影片内容的同时也必须吸引观众.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尤为重要。而作为翻译的主体一译者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就更为重要。因为片名翻译的好坏能决定一部电影票房的成功与否。在重视忠实的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作用一直被忽视,译者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译者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从目的论视角探讨英语电影片名汉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尝试分析译者怎样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选择翻译策略从而发挥主体性。本文尝试这样来解释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翻译目的的作用下,译者通过源语文化中的常规关系对原片名进行理解,在考虑译语观众接受能力与保持原片名连贯性的前提下,保留两种文化中相同的常规关系,对译语观众不了解或引起误解的原片名中的常规关系,考虑到忠实与忠诚原则,译者进行补充或者改变,在译名中努力建立一种目的语观众熟悉的常规关系。译者通过翻译策略的选择来发挥主体性。最后目的语观众通过译语文化中的常规关系对译名进行理解。如果他们受到译名吸引走进影院,就实现了翻译目的。虽然有了很大的自主性,但译者主体性并不意味着任意性,译者的主体性仍然要受到翻译目的,以及译语文化的束缚。 本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回顾了电影片名的翻译现状。电影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本章以美国好莱坞作为电影产业的代表,介绍了电影的主要类型和命名方法。主要回顾了电影片名的研究,指出目前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的选择上,研究中用来指导电影片面翻译的主要是目的论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但从目的论视角来研究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现象还很少。 第三章介绍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和目的论的主要内容。从重视忠实的传统翻译理论中被遮蔽,文化转向后被重视,译者的主体性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作者主要回顾了传统翻译观,现代阐释学和解构主义的翻译主张从中回顾译者主体性理论的发展。第三部分介绍了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的发展历程和核心原则。最后指出由于片名翻译对其功能的注重,因而用目的论中关于译者主体性的观点解释电影片名翻译更适合。 第四章介绍了电影片名的特点和功能以及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其次,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假定常规关系是译者的认知工具,通过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看出译者怎样发挥主体性。本文尝试这样解释翻译过程:在翻译目的的作用下,译者通过原片名文化中的常规关系对原片名进行理解,在考虑译语观众接受能力与保持原片名连贯性的前提下,对这种常规关系进行取舍,目的是为了使汉语译名与中国观众的文化背景相联系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可。接下来本章分析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受限制的因素,然后分析了由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造成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译名不统一现状的原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最后提出了优质译名的标准以及译者主体性发挥不足和过分发挥的情况。 第五章总结了前四章的研究内容并回答了第一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然后指出电影片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很明显。然而这种发挥不是任意的,摆脱了原语文本的控制,它还要受到翻译目的以及译语文化的限制。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传统翻译理论将翻译活动视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因而翻译研究一直以文本对照和语言分析为主要任务,忠实性原则一直是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作为跨时空、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
作为世界最强大左右影响力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对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是就职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选总统提供机会
本论文在康德二律背反学说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存在于戴维·洛奇批评理论与文学创作间的矛盾是一种二律背反现象,而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即形成了二律背反式的文本张力。然后用这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