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长宁遗址的动物资源利用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s2h114n9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宁遗址是在青海省东部湟水流域发现的一处重要的齐家文化的居住址。本文立足于该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通过对这些标本属种的鉴定、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借助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尝试分析长宁遗址动物资源利用的特点,借以透视齐家文化生业模式所存在的差异。本文共分为以下八个部分:引言,这一部分主要说明了开展此项研究的缘由,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章是遗址概况。对长宁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发掘过程和文化面貌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是长宁遗址的动物属种构成。介绍了动物遗存鉴定的基本状况,包括标本量,可鉴定标本数和不可鉴定标本数,各属种的最小个体数和其在整个动物群构成中所占的百分比。这一部分是后文研究的基础。第三章是驯化研究及动物遗存描述。这一部分对长宁遗址动物构成里家畜和野生动物进行了以形态学为主的区分,可以明确的家畜有山羊、绵羊、牛、猪、狗五种,水牛属和马属的性质并不明确,并对其他野生动物进行了简单的讨论。第四章是长宁遗址古环境研究。这一部主要利用动物群构成的生境分析,结合孢粉数据和文献资料尝试复原长宁遗址古代环境,是后文动物资源利用的研究背景。第五章是长宁遗址动物资源利用。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不同属种的动物在遗址中出现的可能性原因,并对主要的肉食对象进行了肉食贡献率的比较分析。得出的认识为:牛羊等家畜是长宁遗址最主要的肉食来源,马鹿、狍子等野生动物是重要的补充。第六章是从长宁遗址透视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生业模式的变迁。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长宁遗址与齐家文化其他遗址在生业模式上存在的差异和可能的原因。进而将齐家文化放在整个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史前文化的变迁过程中,考察处于过渡期的齐家文化的经济形态所发生的分化或转变,并推测其可能的环境和文化方面的原因。第七章是结语。概括了本文的主要认识,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其他文献
该文对民国时期的盐务管理和盐务政策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过对民国各个不同阶段的盐务管理及其政策的分析,使人们认识到民国时期是中国盐务管理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时期,它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