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词自产生之日起,便被纳入时人的阅读视野,读者从很大程度上决定苏词价值与意义的生成态势。本文依托中国古典接受文论,借鉴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方法,以历代苏词接受的相关资料为基础,考察接受主体(读者)对苏词的接纳、解读和研究的历史及其规律和原因。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苏词在北宋的接受过程。北宋是苏词研究与接受的酝酿期。苏轼关于词的“诗化”理论及其词作实践,昭示着词坛发展的新方向。苏词当时如空谷足音,未获得理论上的承认,被目为“别体”。但客观上引发了人们对词体性、归属、风格、形式等一系列问题的辩证思考和理论探讨,影响深远。作者极力推广,民间盛传,但评家毁多于誉,反映了不同接受对象的不同接受态度。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苏词在南宋的接受过程。南宋是苏词研究与接受的发展期。靖康之难击碎了词人的繁华梦,也为时人重新认识接受苏词提供了契机。以辛弃疾为首,众多词人一改词风,学习苏词精神,“诗化”理论得以延续、发展,实现了苏轼研究与接受第一次飞跃,初步形成接受苏词的热潮。按照词体发展的内部规律,婉约一派尚有较大的发展余地,只是时代的影响使得苏词接受得以提前。学苏不当导致粗豪一派的产生,也为姜夔“清空”一派的产生提供了历史性的根源。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南宋中后期,苏轼词逐渐被冷落,苏轼词的接受进入低谷期。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苏词在金元的接受过程。与南宋对苏轼词的接受进入发展期相对应,金元则是苏词研究与接受的深化期。不同于江南水乡的北方特殊地域特征及词人特定的心态,使苏词研究与接受盛行一时。以王若虚、元好问等人为核心,迅速形成学习接受苏词精神的高潮,使词坛趋向良性发展状态。苏词研究与接受进一步被张扬、深化。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苏词在明代的接受过程。明代是苏词研究与接受的沉潜期。词学观念的倒退及创作状态的混乱,严重影响了苏词研究与接受。究其原因,与明代八股取士、理学盛行、新文体的兴起等诸多方面有关。但是,明代词学研究范围的广泛,为后来之人提供了思想资料和整理成果。加之,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的兴起、提倡个性解放等新的历史因素的出现,使苏词研究与接受在衰落沉潜之中亦不乏可取之处。 第五部分:清代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期,苏词研究与接受也不例外。清初以陈维拖为首的阳羡派学习苏拭词作,使得沉潜多时的苏词大放异彩,振兴了明代以来萎靡不振的词坛。随之而来的康乾盛世,苏词不再风光。清代中后期的常州词派在时代矛盾趋于激化的情况下,推尊词体,将目光投向苏词,其代表性人物张惠言、周济等人把对苏词研究与接受提升到总结性的阶段。 简言之,通观苏词的接受过程,苏词意义和内涵是逐渐被挖掘出的,不同时代的审美期待视野、文学观念等因素,极大地影响着苏词意义的生成。苏词在不同时代声誉的隆替显晦,折射出不同时代文学观念、审美趋向以及文人心态的变迁。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词接受史应作为文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