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西方诸多学者及教育家从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分析研究阅读过程,从而在这一领域创立了许多阅读理论。其中在阅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图式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作者所创造的内容与读者的先验和记忆图式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读者在阅读时积极地应用其背景知识来帮助理解和吸收新信息。图式理论的代表人Rumelhart曾指出阅读时要正确理解文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读者需要具备相关背景知识即与文章相应的图式;二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成功激活图式。语言学家也逐渐认识到读者必须具备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将其应用到阅读过程之中,才能提高阅读质量。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Ausubel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提出了阅读前导这一概念,建议在阅读前以书面文字形式向读者提供所需的背景知识来帮助读者理解阅读材料。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语言学界也开始从心理图式的角度对阅读过程进行认知分析。本文首先详细回顾了阅读理论和图式理论的发展史,并阐述了图式在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阅读前导是图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阅读过程有较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定量实验来研究阅读前导在中国学生的英语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分析了有阅读前导的实验组和无阅读前导的对照组在阅读中的主观和客观表现,发现在提供了阅读前导作为背景知识后,受试者较对照组对相同阅读材料内容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认知方面都有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语言水平较低者提高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前导对理解文章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背景知识和语言水平都对阅读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从而验证了阅读前导对激活图式的促进作用。论文最后讨论了图式理论对中国英语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并进一步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用图式理论来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