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评价史研究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zhimin_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命途多舛的生命和短暂的文学生涯中创造了不朽的文学成绩,在文坛上产生了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作家,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却一直没有定论。本论文以时间为轴线,以各个时期的萧红评价史为基础,在扎实系统广泛收集各个时期的萧红评价内容基础之上,着重分析其不同评价背后的评价机制。从整个文学史上萧红评价的嬗变发现其中的问题即萧红评价现象产生的原因,真正认识萧红的视角,还原萧红作家身份和创作历史现场。具体分为七章,第一章以三、四十年代为背景,分析萧红成长的历史现场与身份的被想象,主要以鲁迅、胡风、茅盾、石怀池等对萧红的评价为主,他们的观点奠定了萧红评价的基础。第二章以“十七年”文学为背景,分析“元”历史和萧红“新”身份的书写,主要以建国后《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和《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三部重要的文学史为主,它们对萧红的评价既有共同点又有特殊性。第三章以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为研究背景,分析萧红研究的多角度拓展和具体作品的前后评价变化,以文学史、传记等为主。第四章以八、九十年代为背景,主要从评价视角上分析萧红评价在这一时期的祛魅和重构。第五章以新世纪时期为背景,在新左翼思潮的基础上展开评论。第六章是主要讨论萧红评价史呈现出来的文学与政治、感性个体的生命哲学等几个具体文体。第七章通过对萧红域外评价史的梳理,与大陆萧红评价史形成呼应。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使农民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社会结构合理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把农民培育成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意义,指出
当前,新课改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人们越发注重专科院校各科目教学模式的转型,希望可以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笔者经过调查
目前,国内对工作和家庭之间关系的研究多从冲突的视角出发,工作和家庭相互增益的相关研究很少。本研究以Greenhaus(2006年)的工作-家庭增益理论模型为基础,分析了社会支持和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正> 本杰明&#183;希卢姆(Benjamin Bloom)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对掌握学习的研究,对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略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