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霞地貌为陆相红层形成的地貌,以红色陡崖为重要的识别特征,其组合以城堡状、城墙状及柱状类型为主。在我国南方及北方28个省域范围内均有分布。本文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剑门关早白垩世地层出露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依据丹霞地貌的成景机制及形成过程、构造背景及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1)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构造隆升运动最为强烈,加之气候环境湿润,地表的径流量较为丰富,形成的丹霞赤壁规模更加宏伟壮观,环境因素在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环境条件的不同使得地貌形态特征也存在着差异,丹霞地貌的坡面特征表现较为显著,因此景观类型组合变化较为复杂,依据形态的组合特征,可分为基本形态和组合形态,也可从地质构造、物质基础及发育阶段等方面进行地貌类型的划分,其中在剑门关地区,典型的丹霞地貌有4种基本类别。(2)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东南侧的剑门关砾岩构成了著名的城墙式砾岩断崖景观,受构造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和重力作用强烈影响,形成近乎垂直的绝壁和高山峡谷。剑门关地区中生代早白垩世红色沉积在剑门关地区相对完整。在造山运动地壳全面上升的影响下,该地区主要发育河流相砂岩及山前洪积扇砾岩沉积,沉积记录反映了受到不同构造运动控制的特点,表现为沉积自北向南逐渐变细的特征。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龙门山再次强烈上升,盆地北部边缘的岩层受影响而倾斜,已成岩的剑门关砾岩形成北陡南缓,渐向水平发展的趋势而出露地表。其后地壳在振荡式升降过程中,山前河流发育多级阶地,地貌上表现出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特点。对剑门关砾岩自中生代以来的沉积过程、构造地貌、成景机制研究有助于分析龙门山推覆构造及地貌的演化,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3)丹霞地貌的成景机制是内外动力系统的共同作用,构造运动是重要组成因素,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内营力,而外动力作用包括流水侵蚀、溶蚀、风化和重力等。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红层盆地抬升,在各种外力综合作用下,沟谷加深加宽,崖壁沿着节理面崩塌后退,山顶面积逐渐缩小,形成孤峰或石柱,流水作用是塑造地貌形态的主导外动力,表现形式为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降水和径流侵蚀改变岩石表面,而流水剥蚀坡脚的可溶性物质,重力作用在流水下切或侧蚀的临空谷坡位置上,侧蚀使山坡局部处于悬空状态,使岩层沿构造面或卸荷节理发生崩塌,同时加深了陡崖坡凹槽,上覆岩体发生崩塌现象,形成不同形态陡崖面,风化作用主要是物理风化为主,在局部地区为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