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针对欧美学生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口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实验研究,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口语流利性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促进欧美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流利性发展。论文首先对口语流利性、第二语言的口语流利性以及口语流利性的评价标准进行了界定。论文认为,准确性、流畅性和可接受性是口语流利性的基本内涵;口语流利性是一种语用能力,而语用能力与语言能力不可分割。欧美学生在口语学习、尤其是口语流利性获得上所呈现的独特性使得研究欧美学生口语流利性的获得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能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教学提供较多的借鉴和启示。根据这一起点,论文从理论上对口语流利性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明确这些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然后选择其中较为成熟的认知技能发展模式和输入输出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分析它们对于口语流利性获得过程和机制的理解。根据认知技能发展模式,知识被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口语流利性的获得过程便是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实现基本技能的自动化有助于促进口语流利性的发展。而在输入输出发展模式看来,口语学习是一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加工再到语言输出的过程,其中每个环节均会对口语流利性的获得产生影响,促进口语流利性发展的途径就是改进语言输入、语言加工和语言输出。论文根据这两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应用原理。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实验进行佐证,证明这两种口语流利性发展模式的效果及其优劣之处。实验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以在华学习汉语的美国纽约大学学生为实验对象,分别依据两种口语流利性发展模式的教学应用原理讲授课文,然后测试其效果,并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对这两种口语流利性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依据两种模式所开展的教学均能够促进学生口语流利性的发展。整体而言,根据认知技能发展模式所开展的教学在促进学生口语流利性的发展上效果更为明显,而根据输入输出发展模式所开展的教学更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论文以语言学为理论起点和基础,采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在借鉴国内外大量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的口语流利性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依据这些模式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促进欧美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系统、全面的教学措施。论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包含充分的实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