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尕断裂带位于塔北隆起阿克库勒凸起的南部斜坡带,研究区经历了区域性抬升剥蚀,普遍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并形成一系列褶皱与断裂,不整合面下岩溶作用强烈,溶蚀缝洞强烈发育。在前人对整个阿克库勒凸起的构造背景及演化的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兰尕断裂带的发育特征及演化期次。划分断裂带内主要断裂的期次,总结兰尕断裂带内主要断裂的断开层位,走向,倾角和性质等要素。根据T74构造变形程度,将兰尕断裂带划分为南北两个小区。总结整理研究区内的放空漏失及岩芯、薄片观察等资料,在前人对缝洞性碳酸盐岩储层分类的研究基础上,将研究区内奥陶系储层储渗空间分为洞穴、溶蚀孔洞、裂缝型三类主要的储渗空间。并根据此三类储渗空间及常规测井、成像测井(FMI)、测试资料,试采资料、生产测井等将兰尕断裂带奥陶系划分为储层类型:裂缝-孔洞型、岩溶洞穴型、裂缝型储层,并建立研究区不同类型储集体的综合划分模式。进一步对这一断裂带内主要发育的储层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对各类储层在研究区的发育差别进行对比,并得到各类储层在研究区内的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岩溶和断裂是本研究区内储层发育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区域性的岩溶和断裂发育背景下,本文重点分析了兰尕断裂带奥陶系储层岩溶作用模式和断裂的控储作用。区内奥陶系岩溶作用具有多期次、多类型发育特征,具体包括:同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兰尕断裂储集体发育层度受控于断裂和岩溶的发育强度和时空配置关系。即断距大、延伸长、继承性活动的断裂带匹配强烈的岩溶水溶蚀的区域,储集体较发育。而次级断裂带及带间由于空间上和时间上未匹配强烈溶蚀而导致储集体发育规模有限。根据实钻试油和流体化验资料,做出流体性质平面分布图,主要从地面原油密度、原油含蜡量、原油含硫量、地层水矿化度、氯离子浓度、水密度等,结合岩溶古地貌、断裂、构造等分析研究区油、水性质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并以此探讨断裂带奥陶系油气藏流体的运聚方式。根据断裂带内的测井、试油结论及产剖测试、生产资料情况分析,拟定油水层段的判别方式,并以此得出断裂带内各井的产油水层段。经过统计分析,总结出油水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规律。总体看,纵向上油藏含油高度小,水体较发育,原油富集层段主要集中在T74以下60m以内,水体主要在T74顶面0-100m以内发育。油藏无统一油水界面,各缝洞带见水深度差异大,总体上油水趋势面随T74界面南低北高平面上。研究区整体含油,但丰度不高,油气主要沿主干断裂局部富集。油气在南部的富集较北部高,常规测试或酸压水层井主要分布在主干断裂附近的S115-3井区,此井区为两条深大断裂的交汇区域,水体能量大。在分布的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控制因素,认为油水分布主要受断裂和油气充注及局部构造的影响。本区油气充注方向主要为从东向西,从东南向西北,与其方向相近的断裂尤其是深大断裂附近油气聚集。南部残丘区在近油源位置,优先捕获油气,而断裂在本研究区沟通了油源-储集层之间的时空联系,成为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由于断裂开启导致断裂带北部油气逸散,使得断裂带北部原油不富集,同时大气水在重力作用下沿断裂下渗,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油气由南向北的运移充注,导致研究区北缘油气藏局部破坏,而水体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