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评估与功能重建是骨科、运动医学以及康复医学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尽管ACL断裂经韧带重建后,可以恢复膝关节的机械完整性,但其本体感觉仍不能恢复到损伤前的水平,因而对ACL损伤的本体感觉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国内尚缺少ACL断裂重建后的本体感受器形态学方面的研究,本实验通过观察兔自体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移植物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学及数量的改变,探讨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过程中的神经组织学变化,并为其在临床上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选择实验兔一侧膝关节行自体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兔仰卧位固定于实验台上,麻醉满意后,消毒、铺无菌巾。在实验兔后腿做一长约3cm的膝前内侧弧形切口,暴露髌腱,切取内侧半髌腱,长约3cm,宽约2mm,用3-0涤纶编织线将髌腱两端编织缝合,备用。然后将髌骨向外侧方脱位,充分暴露前交叉韧带并完全切除。屈膝90°位,在前交叉韧带两端止点处的股骨和胫骨上分别钻直径2.4mm的骨隧道,将肌腱一端拉过胫骨和股骨骨隧道,移入关节腔,调整髌腱位置,使位于膝关节中央。于骨隧道外口取适当部位分别钉入门形钉,将肌腱两端拉紧,分别用缝线绑扎固定。生理盐水冲洗,用一号丝线逐层缝合关节囊、皮下组织、皮肤,并用无菌纱布包扎。术后不进行膝关节的固定,让其自由活动。每天肌注青霉素20万U/d,持续7d,并进行大体情况观察。分别于术后3周,6周和12周末耳缘静脉空气栓塞各处死5只实验兔,取膝关节标本,然后从上、下止点处切取重建物标本,对照组切取对侧内侧半髌腱,取材方法同上,用缓冲甲醛溶液固定,分别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图像分析对髌腱组织中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计数。结果:1大体情况观察:所有实验兔在术后2周均呈跛行步态,到术后9周时有2例出现膝关节僵硬,屈伸活动为0°-35°,这种状况持续到实验结束。其余实验兔膝关节被动活动度均能达到正常。术后重建侧膝关节伤口均正常愈合,所有实验兔术后均未出现感染。2组织形态学方面:对照组正常髌腱:正常兔髌腱HE染色均为致密胶原组织。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细胞核均匀,大小、形态正常,无胶原纤维增生;实验组术后3周主要以组织坏死为主。见成纤维细胞,排列紊乱,移植物中部可见坏死区,为无序的胶原纤维束,细胞数量减少;术后6周实验组的胶原数目较多,排列较整齐,移植物内细胞数量较多,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细胞、纤维排列紊乱。中心部细胞数减少,尚可见坏死组织,细胞核呈圆形,可见细胞增殖;术后12周实验组的胶原数目较多,细胞数量较多,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移植物细胞和纤维总体排列仍显紊乱。3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方面:镜下见Pacini小体、Ruffini小体、形态学上未分类的感觉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Pacini小体呈椭圆形,有多层被囊,似葱皮状,厚25-40μm;Ruffini小体镜下大多显示为一个有薄层结缔组织囊的卵圆形小体,大小形状各异,大的为300-550μm,有100μm厚外囊;小的为180-300μm,有10-50μm厚外囊;镜下见游离神经末梢常呈无髓神经分支形式出现,且无包裹。3周、6周、12周其形态学未见明显变化。4图像分析计算结果方面: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术后3周,6周,12周Ruffini小体中位数,重建组分别为3,4,6个,对照组分别为7,6,10个,重建组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4,0.046,0.045;术后3周,6周,12周Pacini小体中位数,重建组分别为2,4,4个,对照组分别为5,8,8个,重建组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3,0.011,0.015;术后3周,6周游离神经末梢中位数,重建组分别为16,18个,对照组分别为25,26个,重建组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6,0.045。术后12周,重建组游离神经末梢中位数为20个,重建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4),术后3周、6周本体感受器总数量显著下降并且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统计学上有显著的不同(P<0.05)。术后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本体感受器数量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1髌腱中存在的本体感受器有:Pacini小体、Ruffini小体、形态学上未分类的感觉小体及游离神经末梢。2重建移植物本体感受器未发生明显形态学改变。3重建移植物的本体感受器数量变化表明存在本体感受器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