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渡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是1995年发现的一种新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它以RX(X=Cl或Br)为引发剂,过渡金属配位化合物如CuX/2,2’-联吡啶为催化剂,可成功地进行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等单体的活性自由基聚合。 1.以CuX/2,2’-联吡啶为催化剂,研究了引发剂RX结构对苯乙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聚合速率、引发剂的引发效率以及聚苯乙烯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实验证明,引发剂C-X键的断裂能是决定其引发效率和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的关键因素。当采用氯乙酸甲酯或溴乙酸乙酯等C-X键断裂能比较高的RX作引发剂时,引发效率较低(分别为0.4和0.65)、分子量分布较宽(Mw/Mn分别为1.64和1.32);而采用三氯乙酸甲酯或α-溴异丁酸乙酯等C-X键断裂能比较低的RX作引发剂时,引发效率较高(均约为1.0),分子量分布较窄(Mw/Mn分别为约1.4和1.17)。此外,卤素原子的种类对引发效率和分子量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当采用氯化苄、氯乙酸甲酯和2-氯丙二酸二乙酯等作引发剂时,引发效率较低(约分别为0.8、0.4和0.8),分子量分布较宽(Mw/Mn约分别为1.70、1.64和1.75);而采用溴化苄、溴乙酸乙酯和2-溴丙二酸二乙酯等作引发剂时,引发效率较高(约分别为1.0、0.65和0.8),分子量分布较窄(Mw/Mn约分别为1.19、1.32和1.38)。 2.以CuX/2,2’-联吡啶为催化剂,研究了引发剂RX的结构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影响,也得到了与上面相似的结果。但是,如果引发剂RX的C-X键断裂能过低,在聚合初期会存在明显的双基终止现象,这不仅造成了引发剂的引发效率下降,同时也不可逆地生成过量的二价铜,使聚合速率大大下降。当以氯化苄作为引发剂时,由于它的C-Cl键断裂能较高,因此引发效率很低(约为0.15)分子量分布较宽(Mw/Mn约为1.20~1.40);当氯化苄α碳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变为二氯化苄时,C-Cl键的断裂能下降,它作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引发剂时可得到较高的引发效率(约为0.75)和非常窄的分子量分布(Mw/Mn约为1.20);当用三氯化苄作引发剂时,由于C-Cl键的断裂能过低,反应初期自由基浓度过高,双基终止严重(引发效率约为0.70),产生了大量的二价铜,聚合速率极慢,此时,可加入零价铜粉,抑制二价铜浓度的提高,得到较快的聚合速率,同时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也比较窄(Mw/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