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版画的艺术特征及其流变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yo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版画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美术形式,在左翼文艺思想指导下的新兴木刻运动发展中应运而生,是中国现代版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其历史不足五十年,但是却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有着辉煌的成就,并且对于艺术民族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二十世纪后半段中国美术的走向世界也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关于近现代版画的研究十分全面且丰富,而专门针对红色版画的研究还比较少。红色版画在短短几十年中经历了从萌芽到繁荣再到衰落,其创作者们从大众化的角度出发,逐渐构建出一套独立的民族形象体系,红色版画的艺术特征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且在形成中又发生流变,对红色版画艺术特征及其流变的研究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以及艺术民族化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大量史料文献以及版画作品的归纳、梳理、研究,对具有代表性的的重要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力求全方位的对红色版画的艺术特征及其流变进行精细明确的梳理,使其艺术特征及流变得到清晰的展现。具体将红色版画的发展史进行梳理并分期,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从红色版画的创作方法入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版画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体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中国红色版画的概念和范畴以及发展历史进行概述,将中国红色版画的发展史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非常期,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各时期红色版画的创作特点;第二章从艺术的本质这一角度出发,在第一章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发展阶段的红色版画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全面总结归纳出红色版画的政治性与革命性、时代性与真实性、艺术性与民族性、典型性与符号性、叙事性与主题性的艺术特征,并且结合丰富的、典型的代表作品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论证;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从艺术创作过程这一角度出发,从主题内容、图像组织、技法语言、作品风格四个方面对红色版画在几十年间艺术特征的流变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并且对各个方面流变的原因分别进行阐释;第四章立足于红色版画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其繁荣的本质,总结红色版画的价值意义并试图通过分析总结优秀红色版画的创作规律得出关于实现艺术民族化的启示。红色版画艺术在那段特殊的历史中诞生发展,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并且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同样占有特殊地位。因此,不仅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出它的发展历程,同时也需要从艺术的角度分析总结出它的艺术特征及其流变。关于红色版画的研究对于推动文艺作品民族化,对于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具有一定积极的启迪作用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大震造成巨灾,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尤其是汶川、玉树、芦山等地震所带来的震撼力已极超地震本身,引发了人们对于自然灾害防御和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
就语文学习而言,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更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
家事纠纷不同于一般的民事纠纷,其具有伦理性、隐秘性、身份关系本源性、社会性等特殊属性,同时当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家事纠纷日益复杂化、多样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M.Northam在1979年提出了城镇化的“纳瑟姆”曲线定律。据该定律,一个国家城镇化的过程包括三个时期:发展较为缓慢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于30%);高速发展阶段(30%至65-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个样的矛盾日益显现,科技、环境、社会生态等各类综合性问题已无法再用单一的方法解决,需要结合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多方面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前提条件。深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才能更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发展。本文针对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