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供给制度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日益凸显,突出地体现为住房价格快速上涨和住房供给结构性短缺。从住房的空间分布状况来看,当前的住房问题主要指的是城镇居民居住问题,尤其体现在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大中型城市中。从住房供给和需求的主体来看,住房问题主要是指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住房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我国住宅市场难以自发地实现帕累托最优。   我国当前的住房供给制度存在两类最突出的矛盾有:一是、住房供给和住房需求的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住房供给量小于住房需求量:(2)住房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匹配。一是、住房保障机制与当前滞后的住房保障体系之间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1)保障住房制度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法律、法规,导致保障性住房的投资不足,资金来源不稳定。(2)住房公积金畸形发展;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比例较低,且他们中大多人的收入属于中等或偏上的阶层,而真正需要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中低收入家庭所占比例较低,违背设置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初衷。解决这两类矛盾的途径之一是建立公私合作住房供给模式。   首先,本文从住房的属性开始论述,指出无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都是具有公共属性,只不过,商品住房的公共属性与保障性住房的公共属性相比较弱。由于住房的特殊性,导致住宅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仅靠市场机制是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其次,考察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住房供给制度,指出了即使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圉家,政府参与住房市场也是必要的。再次,考察了我国从1949年到目前的住房供给制度变迁轨迹,并指出了现存的住房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原因。最后,结合国外住房供给模式和我国住房供给制度的变迁,提出完善我国住房供给制度的建议--建立公私合作的住宅供给模式,并论述其可行性。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生活幸福。为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所以协调收入分配格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现已研究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居民收入差距,较少从货币等效用下分析居民收入差距。因此本文将西南地区作为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对象,首先利用货币等效用的思想来解决西南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及其相关经济指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