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意象再造视角下辛弃疾词作的翻译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retg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作为一种文学文本,不是其语言成分的单相加,而是言、象、意及其结构、原作者情感的高度整合,即姜秋霞(2002)所说的“格式塔质”。虽然过去几年在古典诗歌翻译发面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大都将其研究重点放在翻译最终结果的研究,而不能很好地将原作看做高度统一的整体,从而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审美过程。为了更好地传递原文中的美学特征,姜秋霞(2002)提出了“格式塔意象”的概念,并将文学作品的翻译视为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在格式塔意象的指导下,译者与文本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是翻译过程中的心理中介环节,译者的心理机制及其主观能动性在其过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也是不可忽略的。本论文将姜秋霞的格式塔意象翻译模式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辛弃疾词作翻译的分析,力图从一个较新颖的视角对诗歌的翻译进行探讨,强调只有对原文格式塔质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实现格式塔意象再造,同时能合理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才能在译文中较好地展现原文的意义及情感。具体来说,本论文旨在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探讨格式塔意象在辛弃疾词作中的具体体现;(2)探讨格式塔意象的再现过程;(3)根据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分析格式塔意象在目的文本中的实现,并试探性地提出几个翻译策略;(4)建立辛弃疾词作的格式塔翻译模式。
其他文献
2011年4月2日,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简称SGS)医疗器械服务部暨有源医疗器械实验室开业庆典于广州隆重举行。SGS斥资在广州成立专业医疗器械实验室旨在整合并提升SGS
书面反馈的有效性在二语教学中长期以来争议不断,特别是在Truscott(1996)发表的综述文章中,他总结道:书面反馈不仅无效,而且还可能有负面效果,因此他呼吁要摒弃书面反馈。他富有争议